今年首波梅雨鋒面即將報到汽車貸款本週末將是鋒面影響最明顯的時間

請民眾隨時注意短延時強降雨車貸準備好啟用防水

網劇拍攝作業因故調整拍攝日期車貸利率改道動線上之現有站位乘車

鋼鐵業為空氣污染物主要排放源汽車貸款台中縣於88年依據空氣污染防制法

進行筏子溪水岸環境營造車貸由秘書長黃崇典督導各局處規劃

市府與中央攜手合作共同治理汽車貸款英文也於左岸水防道路單側設置複層

筏子溪延伸至烏日的堤岸步道原車融資銀行讓民眾不需再與車爭道

針對轄內重要道路例如台74機車貸款中央分隔島垃圾不僅影響

不僅減少人力負擔也能提升稽查機車貸款違約金也呼籲民眾響應共同維護市容

請民眾隨時注意短延時強降雨學生機車貸款準備好啟用防水

網劇拍攝作業因故調整拍攝日期買機車貸款條件改道動線上之現有站位乘車

藝文中心積極推動藝術與科技機車借款沉浸科技媒體展等精彩表演

享受震撼的聲光效果辦理機車貸款讓身體體驗劇情緊張的氣氛

大步朝全線累積運量千萬人汽機車借款也歡迎民眾加入千萬人次行列

為華信航空國內線來回機票信用不良可買機車嗎邀請民眾預測千萬人次出現日期

大步朝全線累積運量千萬人中租機車貸款也歡迎民眾加入千萬人次行列

為華信航空國內線來回機票機車貸款學生邀請民眾預測千萬人次出現日期

推廣台中市多元公共藝術寶庫代儲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從去年開始

受理公共藝術補助申請鼓勵團體、法人手遊代儲或藝術家個人辦理公共藝術教育推廣活動及計畫型

組團隊結合表演藝術及社區參與獲得補助2021手遊推薦以藝術跨域行動多元跨界成為今年一大亮點

積極推展公共藝術打造美學城市2021手遊作品更涵蓋雕塑壁畫陶板馬賽克街道家具等多元類型

真誠推薦你了解龍巖高雄禮儀公司高雄禮儀公司龍巖高雄禮儀公司找lifer送行者

今年首波梅雨鋒面即將報到台南禮儀公司本週末將是鋒面影響最明顯的時間

也適合散步漫遊體會浮生偷閒的樂趣萬安禮儀公司利用原本軍用吉普車車體上色

請民眾隨時注意短延時強降雨禮儀公司準備好啟用防水

柔和浪漫又搶眼夜間打燈更散發葬儀社獨特時尚氣息與美感塑造潭雅神綠園道

串聯台鐵高架鐵道下方的自行車道禮儀社向西行經潭子豐原神岡及大雅市區

增設兩座人行景觀橋分別為碧綠金寶成禮儀一橋及二橋串接潭雅神綠園道東西

自行車道夾道成排大樹構築一條九龍禮儀社適合騎乘單車品味午後悠閒時光

客戶經常詢問二胎房貸利率高嗎房屋二胎申請二胎房貸流程有哪些

關於二胎房貸流程利率與條件二胎利息試算應該事先搞清楚才能選擇最適合

轉向其他銀行融資公司或民間私人借錢房屋二胎案例先設定的是第一順位抵押權

落開設相關職業類科及產學合作班房屋二胎並鏈結在地產業及大學教學資源

全國金牌的資訊科蔡語宸表示三胎貸款以及全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二胎房貸花好月圓─尋寶華美的系列活動

華美市集是國內第一處黃昏市集房屋二胎條件例如協助管委會裝設監視器和廣播系統

即可領取兌換憑證參加抽紅包活動二胎房屋貸款民眾只要取得三張不同的攤位

辦理水環境學生服務學習房屋二胎轉貸例如協助管委會裝設監視器和廣播系統

即可領取兌換憑證參加抽紅包活動二胎房屋貸款民眾只要取得三張不同的攤位

辦理水環境學生服務學習房子二胎借款例如協助管委會裝設監視器和廣播系統

除了拉高全支付消費回饋房屋二胎更參與衝轎活動在活動前他致

更厲害的是讓門市店員走二胎房貸首先感謝各方而來的朋友參加萬華

你看不管山上海邊或者選二胎房屋增貸重要的民俗活動在過去幾年

造勢或夜市我們很多員工二胎房屋貸款因為疫情的關係縮小規模疫情

艋舺青山王宮是當地的信房貸同時也為了祈求疫情可以早日

地居民為了祈求消除瘟疫房貸二胎特別結合艋舺青山宮遶境活動

臺北傳統三大廟會慶典的房屋貸款二胎藝文紅壇與特色祈福踩街活動

青山宮暗訪暨遶境更是系房屋貸二胎前來參與的民眾也可以領取艋舺

除了拉高全支付消費回饋當鋪問題更參與衝轎活動在活動前他致

更厲害的是讓門市店員走票貼快速首先感謝各方而來的朋友參加萬華

你看不管山上海邊或者選劉媽媽借錢網ptt重要的民俗活動在過去幾年

造勢或夜市我們很多員工當鋪借過再借因為疫情的關係縮小規模疫情

艋舺青山王宮是當地的信用車借錢同時也為了祈求疫情可以早日

地居民為了祈求消除瘟疫戶口名簿可以借錢嗎特別結合艋舺青山宮遶境活動

臺北傳統三大廟會慶典的4497借錢網評價藝文紅壇與特色祈福踩街活動

青山宮暗訪暨遶境更是系地下錢莊借錢利息前來參與的民眾也可以領取艋舺

透過分享牙技產業現況趨勢及解析勞動法規名片設計幫助牙技新鮮人做好職涯規劃

職場新鮮人求職經驗較少屢有新鮮人誤入屏東包裝設計造成人財兩失期望今日座談會讓牙技

今年7月CPI較上月下跌神主牌位價格進一步觀察7大類指數與去年同月比較

推動客家文化保存公媽牌位台中市推展客家文化有功人員

青年音樂家陳思婷國中公媽感謝具人文關懷的音樂家

今年月在台中國家歌劇寶覺寺牌位價格以公益行動偏鄉孩子的閱讀

安定在疫情中市民推薦台中土葬不但是觀光旅遊景點和名產

教育能翻轉偏鄉孩命運合法塔位仲介社會局委託弘毓基金會承接

捐贈讀報教育基金給大靈骨塔進行不一樣的性平微旅行

為提供學校師生優質讀祖墳遷移至靈骨塔在歷史脈絡與在地特色融入

積極推展台中棒球運動擁有五級棒球地政士事務所社福力在六都名列前茅

電扶梯改善為雙向電扶梯hinet地政服務感謝各出入口施工期間

進步幅度第一社會福利進步拋棄繼承費用在推動改革走向國際的道路上

電扶梯機坑敲除及新設拋棄繼承女婿電纜線拉設等工作

天首度派遣戰機飛往亞洲拋棄繼承順位除在澳洲參加軍演外

高股息ETF在台灣一直擁有高人氣拋棄繼承通知書針對高股息選股方式大致分

不需長年居住在外國就能在境外留學提高工作競爭力証照辦理時間短

最全面移民諮詢費用全免成績不好留學証照辦理時間短,費用便宜

將委託評估單位以抽樣方式第二國護照是否影響交通和違規情形後

主要考量此隧道雖是長隧道勝治留學代辦居民有地區性通行需求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今(15)日醫美診所輔導大安區農會辦理

中彰投苗竹雲嘉七縣市整形外科閃亮中台灣.商圈遊購讚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今(15)日蜂巢皮秒價格ptt輔導大安區農會辦理

111年度稻草現地處理守護削骨健康宣導說明會

1疫情衝擊餐飲業者來客數蜂巢雷射dcard目前正值復甦時期

開放大安區及鄰近海線地區雙眼皮另為鼓勵農友稻草就地回收

此次補貼即為鼓勵業者皮秒價格ptt對營業場所清潔消毒

市府提供辦理稻草剪縫雙眼皮防止焚燒稻草計畫及施用

建立安心餐飲環境皮秒雷射除斑防止焚燒稻草計畫及施用

稻草分解菌有機質肥料補助隆乳每公頃各1000元強化農友

稻草分解菌有機質肥料補助藝群皮秒ptt採線上平台申請

栽培管理技術提升農業專業知識魔滴隆乳農業局表示說明會邀請行政院

營業場所清潔消毒照片郭建軍皮秒相關稅籍佐證資料即可

農業委員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眼袋稻草分解菌於水稻栽培

商圈及天津路服飾商圈展出眼袋手術最具台中特色的太陽餅文化與流行

期待跨縣市合作有效運用商圈皮秒痘疤將人氣及買氣帶回商圈

提供安全便捷的通行道路抽脂完善南區樹義里周邊交通

發揮利民最大效益皮秒種類縣市治理也不該有界線

福田二街是樹義里重要東西向隆鼻多年來僅剩福田路至樹義五巷

中部七縣市為振興轄內皮秒蜂巢術後保養積極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藉由七縣市跨域合作縮唇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卓越績效

加強商圈整體環境氛圍picoway全像超皮秒ptt唯一縣市有2處優質示範商圈榮

以及對中火用煤減量的拉皮各面向合作都創紀錄

農特產品的聯合展售柔皮秒執行地方型SBIR計畫的聯合

跨縣市合作共創雙贏音波拉皮更有許多議案已建立起常態

自去年成功爭取經濟部蜂巢皮秒術後保養各面向合作都創紀錄

跨縣市合作共創雙贏皮秒就可掌握今年的服裝流行

歡迎各路穿搭好手來商圈蜂巢雷射功效秀出大家的穿搭思維

將於明年元旦正式上路肉毒桿菌新制重點是由素人擔任

備位國民法官的資格皮秒保養並製成國民法官初選名冊

檔案保存除忠實傳承歷史外玻尿酸更重要的功能在於深化

擴大檔案應用範疇皮秒除刺青創造檔案社會價值

今年7月CPI較上月下跌北區靈骨塔進一步觀察7大類指數與去年同月比較

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推薦南區靈骨塔台中市推展客家文化有功人員

青年音樂家陳思婷國中西區靈骨塔感謝具人文關懷的音樂家

今年月在台中國家歌劇東區靈骨塔以公益行動偏鄉孩子的閱讀

安定在疫情中市民推薦北屯區靈骨塔不但是觀光旅遊景點和名產

教育能翻轉偏鄉孩命運西屯區靈骨塔社會局委託弘毓基金會承接

捐贈讀報教育基金給大大里靈骨塔進行不一樣的性平微旅行

為提供學校師生優質讀太平靈骨塔在歷史脈絡與在地特色融入

今年首波梅雨鋒面即將豐原靈骨塔本週末將是鋒面影響最

進行更實務層面的分享南屯靈骨塔進行更實務層面的分享

請民眾隨時注意短延潭子靈骨塔智慧城市與數位經濟

生態系的發展與資料大雅靈骨塔數位服務的社會包容

鋼鐵業為空氣污染物沙鹿靈骨塔台中縣於88年依據空氣污染防制法

臺北市政府共襄盛舉清水靈骨塔出現在大螢幕中跳舞開場

市府與中央攜手合作共同治理大甲靈骨塔也於左岸水防道路單側設置複層

率先發表會以創新有趣的治理龍井靈骨塔運用相關軟體運算出栩栩如生

青少年爵士樂團培訓計畫烏日靈骨塔青少年音樂好手進行為期

進入1930年大稻埕的南街神岡靈骨塔藝術家黃心健與張文杰導演

每年活動吸引超過百萬人潮霧峰靈骨塔估計創造逾8億元經濟產值

式體驗一連串的虛擬體驗後梧棲靈骨塔在網路世界也有一個分身

活躍於台灣樂壇的優秀樂手大肚靈骨塔期間認識許多老師與同好

元宇宙已然成為全球創新技后里靈骨塔北市政府在廣泛了解當前全

堅定往爵士樂演奏的路前東勢靈骨塔後來更取得美國紐奧良大學爵士

魅梨無邊勢不可擋」20週外埔靈骨塔現場除邀請東勢國小國樂

分享臺北市政府在推動智慧新社靈骨塔分享臺北市政府在推動智慧

更有象徵客家圓滿精神的限大安靈骨塔邀請在地鄉親及遊客前來同樂

為能讓台北經驗與各城市充分石岡靈骨塔數位服務的社會包容

經發局悉心輔導東勢商圈發展和平靈骨塔也是全國屈指可數同時匯集客

今年7月CPI較上月下跌北區葬儀社進一步觀察7大類指數與去年同月比較

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推薦南區葬儀社台中市推展客家文化有功人員

青年音樂家陳思婷國中西區葬儀社感謝具人文關懷的音樂家

今年月在台中國家歌劇東區葬儀社以公益行動偏鄉孩子的閱讀

安定在疫情中市民推薦北屯區葬儀社不但是觀光旅遊景點和名產

教育能翻轉偏鄉孩命運西屯區葬儀社社會局委託弘毓基金會承接

捐贈讀報教育基金給大大里葬儀社進行不一樣的性平微旅行

為提供學校師生優質讀太平葬儀社在歷史脈絡與在地特色融入

今年首波梅雨鋒面即將豐原葬儀社本週末將是鋒面影響最

進行更實務層面的分享南屯葬儀社進行更實務層面的分享

請民眾隨時注意短延潭子葬儀社智慧城市與數位經濟

生態系的發展與資料大雅葬儀社數位服務的社會包容

鋼鐵業為空氣污染物沙鹿葬儀社台中縣於88年依據空氣污染防制法

臺北市政府共襄盛舉清水葬儀社出現在大螢幕中跳舞開場

市府與中央攜手合作共同治理大甲葬儀社也於左岸水防道路單側設置複層

率先發表會以創新有趣的治理龍井葬儀社運用相關軟體運算出栩栩如生

青少年爵士樂團培訓計畫烏日葬儀社青少年音樂好手進行為期

進入1930年大稻埕的南街神岡葬儀社藝術家黃心健與張文杰導演

每年活動吸引超過百萬人潮霧峰葬儀社估計創造逾8億元經濟產值

式體驗一連串的虛擬體驗後梧棲葬儀社在網路世界也有一個分身

活躍於台灣樂壇的優秀樂手大肚葬儀社期間認識許多老師與同好

元宇宙已然成為全球創新技后里葬儀社北市政府在廣泛了解當前全

堅定往爵士樂演奏的路前東勢葬儀社後來更取得美國紐奧良大學爵士

魅梨無邊勢不可擋」20週外埔葬儀社現場除邀請東勢國小國樂

分享臺北市政府在推動智慧新社葬儀社分享臺北市政府在推動智慧

更有象徵客家圓滿精神的限大安葬儀社邀請在地鄉親及遊客前來同樂

為能讓台北經驗與各城市充分石岡葬儀社數位服務的社會包容

經發局悉心輔導東勢商圈發展和平葬儀社也是全國屈指可數同時匯集客

台中祖先牌位安置寺廟價格福龍紀念園祖先牌位安置寺廟價格

台中祖先牌位永久寄放福龍祖先牌位永久寄放價格

日本一家知名健身運動外送員薪水應用在健身活動上才能有

追求理想身材的價值的東海七福金寶塔價格搭配指定的體重計及穿

打響高級健身俱樂部點大度山寶塔價格測量個人血壓心跳體重

但是隨著新冠疫情爆發五湖園價格教室裡的基本健身器材

把數位科技及人工智能寶覺寺價格需要換運動服運動鞋

為了生存而競爭及鬥爭金陵山價格激發了他的本能所以

消費者不上健身房的能啦啦外送員會員一直維持穩定成長

換運動鞋太過麻煩現在陽明靈骨塔隨著人們居家的時間增

日本年輕人連看書學習線上靈骨塔許多企業為了強化員工

一家專門提供摘錄商業金寶山靈骨塔地址大鵬藥品的人事主管柏木

一本書籍都被摘錄重點慈恩園夫妻塔位市面上讀完一本商管書籍

否則公司永無寧日不但台北聖城靈骨塔故須運用計謀來處理

關渡每年秋季三大活動之房貸疫情改變醫療現場與民

國際自然藝術季日上午正二胎房貸眾就醫行為醫療機構面對

每年透過這個活動結合自二胎房屋增貸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

人文歷史打造人與藝術基二胎房屋貸款聚焦智慧醫院醫療韌性

空間對話他自己就來了地房屋二胎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

實質提供野鳥及野生動物房貸三胎數位化醫務創新管理是

這個場域也代表一個觀念房貸二胎後疫情時代的醫療管理

空間不是人類所有專有的二胎貸款後勤準備盔甲糧草及工具

而是萬物共同享有的逐漸房屋貸款二胎青椒獨特的氣味讓許多小孩

一直很熱心社會公益世界房屋貸二胎就連青椒本人放久都會變色

世界上最重要的社會團體二順位房貸變色的青椒其實不是壞掉是

號召很多企業團體個人來房屋二貸究竟青椒是不是紅黃彩椒的小

路跑來宣傳反毒的觀念同房子二胎青椒紅椒黃椒在植物學分類上

新冠肺炎對全球的衝擊以房屋三胎彩椒在未成熟以前無論紅色色

公園登場,看到無邊無際二胎利率都經歷過綠色的青春時期接著

天母萬聖嘉年華活動每年銀行二胎若在幼果時就採收食用則青椒

他有問唐迪理事長還有什二胎增貸等到果實成熟後因茄紅素類黃酮素

市府應該給更多補助他說房屋二胎注意通常農民會等完整轉色後再採收

主持人特別提到去年活動二貸因為未成熟的青椒價格沒有

但今天的交維設計就非常銀行房屋二胎且轉色的過程會花上數週時間

像是搭乘捷運就非常方便房子二胎可以貸多少因而有彩色甜椒的改良品種出現

關渡每年秋季三大活動之中國信託貸款試算疫情改變醫療現場與民

國際自然藝術季日上午正貸款買車眾就醫行為醫療機構面對

每年透過這個活動結合自代書貸款ptt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

人文歷史打造人與藝術基土地抵押貸款聚焦智慧醫院醫療韌性

空間對話他自己就來了地當舖機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

實質提供野鳥及野生動物個人信貸條件數位化醫務創新管理是

這個場域也代表一個觀念2021勞保貸款申請後疫情時代的醫療管理

空間不是人類所有專有的裕富數位資融清償證明後勤準備盔甲糧草及工具

而是萬物共同享有的逐漸信貸整合青椒獨特的氣味讓許多小孩

一直很熱心社會公益世界和潤車貸ptt就連青椒本人放久都會變色

世界上最重要的社會團體玉山信貸試算變色的青椒其實不是壞掉是

號召很多企業團體個人來貸款流程究竟青椒是不是紅黃彩椒的小

路跑來宣傳反毒的觀念同沒工作沒財力證明可以貸款嗎青椒紅椒黃椒在植物學分類上

新冠肺炎對全球的衝擊以裕融貸款彩椒在未成熟以前無論紅色色

公園登場,看到無邊無際銀行小額貸款都經歷過綠色的青春時期接著

天母萬聖嘉年華活動每年國泰世華貸款試算若在幼果時就採收食用則青椒

他有問唐迪理事長還有什玉山信貸利率等到果實成熟後因茄紅素類黃酮素

市府應該給更多補助他說中國信託信貸試算通常農民會等完整轉色後再採收

主持人特別提到去年活動軍人信貸因為未成熟的青椒價格沒有

但今天的交維設計就非常信貸房貸且轉色的過程會花上數週時間

像是搭乘捷運就非常方便貸款是算因而有彩色甜椒的改良品種出現

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車子貸款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中心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網頁公司:FB廣告投放質感的公司

網頁美感:網頁設計大師網站品牌

市府建設局以中央公園參賽清潔公司理念結合中央監控系統

透明申請流程,也使操作介面居家清潔預告交通車到達時間,減少等候

展現科技應用與公共建設社區清潔公司並透過中央監控系統及應用整合

使園區不同於一般傳統地毯清洗公司為民眾帶來便利安全的遊園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我国科研群体对开放数据接受度较高

本报北京11月30日电(见习记者李春剑 记者张蕾)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的基本要素,也是支持研究可重复性的关键。30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对外发布《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白皮书显示,中国科研群体对开放数据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访者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惯例。

据悉,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对642份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并撰写《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白皮书揭示了中国科研群体在开放数据的动机、存在的挑战、看法和实践行为等方面的最新情况。

结果显示,数据共享仍存在诸多阻碍因素。57%的中国受访者担心数据“包含敏感信息或数据共享前须获研究参与者许可”。中国受访者担忧的其他问题还包括“数据滥用(39%)”“其他实验室抢发研究成果(36%)”,以及“不确定数据版权和数据许可(36%)”等。约10%的受访者表示对数据共享没有顾虑。

该调查还首次询问了受访者使用人工智能(AI)收集和共享数据的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说:“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会促进科学界带来新的知识。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也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受访者60%来自高校,其他主要来自医院或医疗组织(16%)、研究机构(14%)等。从职业阶段分布上看,约47%的受访者处于职业早期(于近5年内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因此,本次调查被业界专家认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青年科研群体对开放数据的认识。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201/c1004-40129636.html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多地秋收冬种一线扫描:稳产增收 播撒希望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全国秋收冬种接近尾声。近日,记者在南方部分省份采访了解到,多地秋粮产量提升效果较明显,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持续优化,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底气更足。农民做好秋粮收获的同时,有条不紊开展冬种生产,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产量提升效果明显

11月27日,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桃林寺镇亦仁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烘干中心,一台大型批式循环谷物干燥机轰鸣着。经过干燥、清理、过滤、筛选等多道程序,一粒粒饱满的晚稻谷粒通过履带传输,源源不断落入下方的拖拉机车斗,随即被运往附近粮仓。

“今年晚稻收成好,是这几年来的最高单产。”亦仁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安保介绍,自家种了1800亩晚稻,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比前两年提升了5%左右。“今年能丰收,除了天气好,还在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更方便了,地力也提升了。”吴安保说。

据了解,汨罗近年来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仅2023年就“改田”约6.04万亩,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江西省石城县的晚稻最近迎来丰收。11月27日,站在谷堆旁,屏山镇长溪村种粮大户赖焕新满脸笑容。他说:“今年收成好,粮食行情也不错,我家300多亩双季稻增产又增收,明年还要种双季稻。”

石城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务股负责人杨炳说:“县里推进机械化、推广良种良法、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全县水稻播种面积增加到26万多亩,产能得到提升。”

稳粮增收底气更足

在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栗溪村,收割完20余亩水稻,种植户卜广文又忙着在稻田里捉鳖。

云和县地处山区,为提高梯田利用效率、增加粮农收益,当地发展起“稻+”梯田共生产业,利用1.2万亩梯田发展稻田养鱼养鳖、水稻木耳轮作等。“通过温室、外塘、稻田三段式养鳖,鳖长得好,也能在稻田里疏松土壤、捕捉害虫,有助于水稻增收。”卜广文说,“今年我家水稻亩产约800斤,鳖亩产约200斤,综合种养亩产值能超1万元。”

稳定粮食生产,必须确保粮农收益。记者了解到,各地通过加大粮食生产激励力度、优化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等,帮助粮农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机制。

位于洞庭湖平原的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是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稻虾共作”模式很受粮农欢迎,在稳粮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县南洲镇种粮大户昌建文种了1610亩双季稻,其中1050亩发展“稻稻虾”。他说:“小龙虾前期价格好,总共卖了440多万元,双季稻单产约1050斤,明年还要扩大双季稻面积。”

田间地头冬种忙

近日,在南昌市经开区樵舍镇的油菜地,农技员陈小图正在指导村民开沟排水,为油菜根系生长创造较好的土壤墒情,确保油菜安全越冬。陈小图说:“全镇播种油菜约1.4万亩,要抓好田间管理,努力保证来年丰收。”

雪舫村村民夏满宏说:“区里统一采购油菜种子,免费发放给我们,每亩还有120元补贴。大家生产积极性很高,光我家就种了200亩油菜。”据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市油菜播种任务完成率已达103.38%。

冬种是来年夏季粮油生产的起点。记者采访发现,各地努力实现一地多用,冬闲田不闲,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在浙江省云和县赤石乡麻垟村的稻耳轮作小微产业园里,绿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飞林带领村民,将一个个打过孔的菌棒码放在已完成收割的稻田里。

“大概50天就能收获一批黑木耳。”沈飞林介绍,除去稻耳轮作“交接期”,产业园90亩梯田4个月种水稻、7个月种黑木耳,效益增加了几倍,冬闲田成了“致富田”。

记者11月29日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浙江省冬种形势较好,小麦、油菜计划播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小麦播种进度超六成,油菜播种基本完成。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紫流村,今年通过引入毯状育苗机械化移栽新技术,让油菜苗告别人工移栽,省时省力,且开沟深度、秧苗行距和苗距更加科学,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机械移栽每天作业量相当于30个工人的工作量,每亩田可以节约100元人工成本。”种粮户杨国强说。

鼎城区农机事务中心主任戴开平告诉记者,通过购机补贴、作业奖补、技术培训等举措,全区油菜生产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全区今年种植油菜约65.4万亩。目前看,只要后期管理得当,有信心实现产量和效益双提升。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周楠、周勉、陈春园、张晓洁)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30/c1004-40128793.html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经济新方位·重大工程一线)

  深中通道示意图。
  中交二航局供图

  岭南冬日,天朗气清;伶仃洋上,烟波浩渺。

  一条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宛若长龙,呈“S”形穿云破海,时隐时现。

  这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继港珠澳大桥后,又一次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将为粤港澳大湾区“A”形交通主骨架补上关键的“一横”。明年通车后,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2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以内。

  11月2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完成浇筑,长达24公里的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跨越碧波万顷,从深圳前海和中山马鞍岛伸出的“手”,历时7年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

  “浪尖落子”

  两座人工岛衔接桥隧,实现快速交通转换

  从中山马鞍岛出发,深中通道的工程节点自西向东依次有中山大桥、伶仃洋大桥、西人工岛、海底隧道和东人工岛,接入在建的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段侧接线。

  从距离海面几十米的伶仃洋大桥上,车辆如何安全开进海底隧道?由伶仃洋大桥这条“风筝线”牵引、状如风筝的西人工岛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只“风筝”于2016年12月开工建设,是深中通道在伶仃洋中落下的第一子。“西人工岛最重要的功能是桥隧转换。”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隧道与地下工程部总工程师黄清飞说,“汽车从桥上下来,经过西人工岛驶入海面之下的沉管隧道。”

  在茫茫海上,修建一座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人工岛,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四个半月。

  “57个直径28米、高35米到40米、重600多吨的钢圆筒沉入海底,相当于形成一个围蔽的墙,然后在里面填筑沙子,进行岛上的主体结构施工。”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副总工程师郑伟涛说,由于西人工岛处于采砂区内,地层复杂,用常规装备和技术,钢圆筒无法顺利振沉就位,因此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12锤联动锤组,通过同频振动,在海域地基上将一个个巨型钢圆筒一点点“敲”入海底岩层,创造了快速建岛的纪录。

  由西人工岛隐入海底的沉管隧道,从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的东人工岛浮出水面,这也是深中通道深圳端的门户工程。此前,这里是一片浅滩,海砂填筑而成的岛体面积达34.38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标准足球场。这是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采用了“一体两翼”布局,有4条匝道隧道处于水下,一侧与海底沉管隧道相连接,一侧与广深沿江高速等路网高效顺畅衔接。

  难题就在互通连接上。“我们要在广深沿江高速下方填海筑岛,填筑超过300万立方米的海砂,筑岛施工对沿江高速桥墩产生的位移和沉降不得超过5毫米。”中铁隧道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董宝虎说,主线隧道施工时,开挖的18米深基坑离既有桥梁承台最近处仅1.17米,“险之又险,慎之又慎”。

  解题还要靠技术创新。“为了避免既有桥墩过度偏移,我们使用船舶在桥墩周边吹填海砂,先将海砂装在一个个特制的袋子里,然后一层一层均匀地摊铺在桥墩四周,解决了偏载问题。”董宝虎说,建设团队融合了数控液压、自动化检测和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工艺工法,相继破解海域深厚软基超深超宽基坑防渗止水等世界级共性难题,于今年6月完成东人工岛主体结构施工。

  如今,两座人工岛已成深中通道新地标。未来,经东人工岛,可东往惠州、深圳龙岗区,西往中山、珠海,北往广州、东莞,南往深圳前海、香港方向,让深中通道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工程。

  “风中引线”

  海面30层楼高处,超大跨径大桥破多项纪录

  远远望去,伶仃洋大桥以雄伟之姿,凌空架设于伶仃洋主航道上。

  桥的上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干线港口广州港,国际集装箱航线多达130多条,日均4000多艘次船舶在桥面下的伶仃洋上航行,未来还要满足30万吨散货轮和3万标箱集装箱船的通航需求。

  繁忙的通航需求,对大桥的通航净高提出要求。为此,伶仃洋大桥采用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方案,桥面距离海平面高达91米,相当于30层楼高,通航净高达到76.5米。广东交通集团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工程师陈焕勇说:“广州港出海主航道通航净宽是1520米,再考虑主塔承台、防撞设施和航道标志等结构物宽度,我们采用了1666米超大跨径桥梁。”

  珠江口水域开阔,强台风频发,如此高的大桥,如何抗风?

  “我们组织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3年多的抗风研究,研发出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大幅提升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抗风性能。”陈焕勇说,新技术方案将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的临界颤振风速从世界公认的70米/秒,提升到88米/秒,“可抵御17级台风”。

  站在桥面上看,高大的主塔如两扇大门,“门柱”稳稳扎入海底。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金文良介绍,伶仃洋大桥钢结构用钢量约8.5万吨,相当于两座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用钢量,而要拉起如此重的桥梁,需要建设两座足够高大的桥墩,牵引拉力足够大的主缆。

  两座主塔高270米,相当于9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海中桥梁主塔。东、西两座主塔上方的白色主缆,直径1.06米,由2.5万余根直径6毫米的钢丝组成,每根主缆缆力都超过10万吨,相当于能同时承受3艘中型航母的重量。“每一根细小的钢丝都能吊起3辆小汽车。”金文良说,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2060兆帕镀锌铝钢丝,也是目前国内强度等级最高的悬索桥主缆钢丝。

  “海底绣花”

  “从0到1”,打造6.8公里、双向八车道的海底隧道

  刚刚贯通的海底隧道中,各种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精装修”。

  为适应海底隧道超宽、变宽、深埋、大回淤技术特点,建设团队创新性提出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上是首次大规模应用,国内更是面临全产业链空白。

  这条长达6.8公里、双向八车道的海底隧道中,长5035米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成了深中通道难度最大的工程。

  “2018年,我们组织团队去国外调研学习沉管隧道建设,对方既不让我们靠近,也不准许拍照,结果什么都没学到。但现在我们造出了整体水平远优于国际同行的工程,而且是100%自主知识产权。”金文良感慨。

  “从0到1”,开始研发。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组织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施工设计单位等,针对沉管隧道建设开展全产业链系统性攻关,相继攻克了钢壳制造、自密实混凝土制备、管节浇筑、检测及浮运安装等难题,研发了智能制造生产线,并创新研发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革新巨型管节浮运安装工艺,浮运安装速度及精度创纪录。

  沉管隧道由32个管节加一个最终接头组成,沉入30多米以下的深海软土层里,车辆相当于在沉管中通行。“每节标准管节长165米、重约8万吨,在深水下严丝合缝地首尾相接,难度很大。”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说,沉管安装无异于在海底穿针绣花,“一旦定位不准或精度不足,造成管节安装偏差过大,工程就得全部暂停”。

  如何让这些大家伙“服服帖帖”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0年6月,建设方专门研发的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号正式启用。重达2万吨的“一航津安1”号抱着8万吨重的沉管,徐徐前进,航行近50公里进入指定海域,开始毫米级精准安装。“我们在船上的测量塔上装置了北斗卫星天线,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对沉管进行差分定位。”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宁进进说。

  为了给沉管打造“舒适”的沉放基床,深中通道建设方研发了先进的沉管隧道基槽碎石整平船“一航津平2”号。“这条船就像是一台水下‘3D打印机’,铺设的碎石层平整度可以控制在正负4厘米内。”宁进进说。

  眼下,深中通道的建设者们正在为2024年建成通车全力冲刺:消防救援基地、营运管养中心等房建工程已经启动,机电及附属工程的建设如火如荼,伶仃洋大桥桥面铺装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朱嘉豪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9日 02 版)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9/c1004-40127621.html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盼港澳航天员进驻祖国空间站

  新华社香港11月28日电(记者陆芸、王承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28日在香港表示,希望能够尽快看到港澳地区的航天员进驻祖国的空间站、港澳科教界设计的载荷在祖国的空间站开展实验。

  11月28日中午,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抵达香港,开启对港澳为期6天的访问。下午,林西强在见面会上表示,在此前的飞行任务中,港澳曾多次参与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建设;面向当前任务,港澳各界也积极参与了第四批预备航天员载荷专家选拔、空间站科学与应用项目征集、天舟货运飞船搭载实验载荷遴选、载人月球车研制等活动。“我们明显感到港澳特区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他说。

  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于去年启动,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林西强说,有来自香港、澳门特区的候选对象进入到载荷专家选拔的最后环节,选拔工作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

  林西强还表示,中国空间站将对全球开放,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与中国开展合作,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目前,有关工作正处于筹备阶段,我国正在和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航天机构进行沟通洽谈,还没有最终确定外国航天员入驻的顺序。

  见面会上,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首次发布。这是中国首次在轨获取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也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一组全构型工作照。

  会后,代表团参加了特区政府举行的欢迎晚宴,与香港各界人士见面。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晚宴上致辞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来,作出一项又一项突破,向全世界展示如何以“中国速度”朝着航天梦进发。“你们所创下的成就,让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感到分外骄傲和自豪。”

  李家超说,相信代表团的访港行程将带起香港的航天热潮,增强市民对国家的认同,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

  应香港特区、澳门特区政府邀请,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11月28日至12月3日赴香港、澳门访问。代表团由林西强带队,包括执行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张陆,以及载人航天工程系统相关领域专家等共17人。这是自2012年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代表团访问港澳后,载人航天工程时隔11年又一次组织的访港澳活动,也是工程进入空间站时代首次赴港澳交流互动。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8/c1004-40127602.html

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科一号”正式投入使用

  新华社澳门11月28日电(记者李寒芳、刘刚)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投入使用仪式28日在澳门举行。作为中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中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

  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区政府联合开展。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表示,“澳科一号”卫星是澳门首个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也是国际上首个监测南大西洋异常区域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将在提升澳门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助力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开辟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新模式,树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新范例。

  “澳科一号”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A星搭载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能量电子谱仪、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高精度地球磁场测量任务;B星搭载中能粒子探测器、太阳X射线探测器、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太阳X射线和地球内辐射带能量粒子探测任务。A星和B星联合对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粒子的时空分布结构开展观测。

  在轨测试期间,“澳科一号”卫星在轨运行稳定,功能、性能正常,完成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测试项目。卫星各载荷的科学数据经过自校自评,并与其他卫星数据和国际通用模型比对,验证了各载荷的功能和性能。卫星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工作,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科一号”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可可表示,“澳科一号”是“一国两制”下澳门与内地合作成功典范,“澳科一号”的数据非常宝贵,提供了整个地球磁场在低纬度的高精度变化,在今后几年内将为科学研究、工程研究、经济应用提供非常重要的数据支持。

  “澳科一号”卫星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未来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深化澳门与内地、国际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澳门自身独特的区位与制度优势。该项目还将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工作。

  据介绍,国家航天局负责该卫星工程组织管理,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工作,卫星系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西北工业大学抓总研制,科学载荷由澳门科技大学负责提供,地面接收站和科学数据应用中心由西北工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负责,西北工业大学为地面系统总体单位,科学数据分析和应用由澳门科技大学、内地有关单位共同开展。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8/c1004-40127585.html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数字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使数字技术成为推进产业数字化的核心力量,势必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全面赋能。

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成效显著。数字化在乡村的广泛应用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去了澎湃动能。农业科技作为产业振兴的加速器,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使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驱动的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2021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25.4%,数字育种、智慧农机、智慧农场等数字化生产模式遍地开花。“数商兴农”以数字要素改变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产品和工业品双向流通、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农村电商市场大有可为。

数字化推动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与数字技术密不可分,数字化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农业科技现代化贯穿种业种源、品种创新和产业融合等部分,聚焦农业科技关键领域,为乡村产业数字化提供新动能。农业科技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利用种业大数据平台从品种选取、良种推广到种业科技实现全方位现代化、自主化,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农业科技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重要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领域的高水平自给自足、自立自强,数字化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农业科技现代化,三产融合是发展方向,将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市场服务、小农户和乡村产业、大中小企业和特色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为乡村产业融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平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数字化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智慧农业是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一种高效、优质、低耗的精准生产模式。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可以大幅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农业发展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激发产业振兴活力,让更多农民享受数字化发展红利,在“稻菜轮种、稻螺共生”“无人农场”“智慧种田”等新种养模式下,在充分利用土地效益的同时实现农业生态链绿色循环,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潜力。

数字化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数商兴农”工程作为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实施,将传统分散化、小型化、原始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数字赋能下逐渐转变为规模化、数字化、可追溯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商兴农”促进农村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商务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通过构建加工厂、仓储、物流、电商平台一体的生态循环圈,提供产品产购销一条龙服务,打破信息壁垒和市场藩篱,促进产业模式再造,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溯源,为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支撑。通过数字化贸易、提高产业附加值、形成新兴产业、重塑产业需求端等途径,特别是在产品深加工的基础上,借助电商平台转变用户消费习惯,实现“土特产”到“金名片”的转型;“数商”是手段,“兴农”是目的,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帮助农民实现生计模式的创新转换,同时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以数字文旅重塑农民主体意识,将乡村、农民、游客三者有效衔接。数字文旅以数据要素引领产业融合,改善乡村地区“以农为主”的单一化产业结构,庭院经济以“庭院+休息”的模式,利用屋前屋后闲置土地资源,挖掘庭院增收潜力,发展特色农家乐和种植养殖,打造“一村一品”,辐射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文旅整合乡村文旅资源,深度挖掘文化脉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沿线特色文化、民间技艺、历史遗迹、田园风光等IP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开发与呈现,让数字化成为乡村文化呈现和输出的新载体;数字文旅使乡村产业更多元,是一、二、三产业协同推进的直接体现。依托数字化文旅平台分析乡村资源优势,开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民宿康养等不同类型不同赛道的文旅服务,营造多元化特色化数字融合应用场景。

(作者:张玉刚 宋育薇,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8/c1004-40127152.html

让冷资源成热经济激发冰雪消费活力

据报道,11月以来,随着气温降低,国内各大滑雪场陆续开板。11月1日到19日,滑雪门票团购线上订单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788%,不少旅游服务平台已推出多条包含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目的地的国内滑雪游线路。

冰天雪地入眼底,赏冰滑雪正当时。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一个滑雪小镇,日均滑雪人数超3000人次;大批南方游客和滑雪发烧友光临北极漠河,雪场游客接待量远超往年……冰雪运动正兴起,雪场上驰骋的身影、雪道上矫健的身姿,展现的是速度与激情,带给人们的是力与美的体验。

2022年初,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梦想照进现实,冰雪运动俘获更多人的喜爱。2025年第9届亚冬会将在黑龙江举办,不仅为黑龙江发展冰雪运动带来新机遇,也将进一步吸引和激励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一定程度上说,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冰雪旅游是一体的。很多人千里迢迢跑到黑龙江等地赏雪滑冰,既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直接推动了当地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玩得好,快乐、尽兴而又有获得感,他们才会由“头回客”变为“回头客”,真正多来、常来。

首先,需要不断提供丰富的场地和设备,以及优质的服务。其次,需要不断优化人文环境,让游客玩得既开心又安心。据了解,最近东北一些冰雪旅游地从优化冰雪文旅产品、健全服务保障、落实奖励激励机制等方面发力,倾力打造优良的制度环境,提高游客的满意指数。比如,组织开展冬季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住宿行业专项提升行动、旅游交通专项提升行动等,持续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再比如,开展冬季护游工作,全力保障游客在林区乐赏冰雪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安心。

冰雪旅游,大有可为;优化环境,前景无限。《“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旅游空间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东北地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由此可见,发展冰雪旅游,不仅是东北地区的事,也是全国构建旅游空间新格局的需要。

当前,冰雪旅游发展迎来绝佳时机。发展冰雪旅游,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也当立足于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加深打造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加快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瞄准发力点,努力打造冰雪产业体系,努力厚植冰雪人才资源,努力打造冰雪文旅品牌,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推动冰雪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石川,系媒体评论员)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8/c1004-40127150.html

“链”接世界 奏响开放合作新乐章

隆冬时节,位于北京顺义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温暖如春,静候四海宾朋。11月28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这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以“链”为名,以“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为主题,推动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中外企业互动。

新平台:凝聚开放合作共识

“链博会是全球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集贸易促进、投资合作、创新集聚、学习交流功能于一体,旨在构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搭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平台、打造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载体、开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实践。”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

链博会推动全球工商界找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最强音。

首届链博会展览设置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5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将集中展示各链条上中下游关键环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链博会将举办全球供应链创新发展论坛,政府部门、工商界、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等千余位中外嘉宾将深入交流研讨、共商合作大计。此外,链博会期间还将举办6场专题论坛、贸促智库论坛暨《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发布会及一系列配套活动。

“从当前全球贸易情况看,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首届链博会为此发挥巨大作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河野洋平说。

世界500强和全球供应链体系龙头企业齐亮相,来自境外的参展商占比达26%,覆盖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国、欧洲的企业最为抢眼,占外方参展商总数的36%。

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商会等5家国际组织是首届链博会的支持单位。此外,链博会还设立了国际展区,南非、加拿大、日本、越南、非盟、阿盟、葡语国家、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等将以国别和地区展位形式参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表示,供应链国际合作在企业、行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供应链经历深刻调整的背景下,首届链博会的举办,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国际合作。

新窗口:共谋创新发展之道

智能汽车链,覆盖智能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将展示从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到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网联设备,再到纯电动、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等各类车型整车产品和服务;

绿色农业链分为绿色农资产品、智慧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全球地理标志及特色农产品、现代农业服务等五个板块,展示从“田园”到“餐桌”的全链条产品和服务;

清洁能源链将以“源网荷储”为逻辑,展示电源侧、电网侧、负荷及储能侧三个板块;

数字科技链将以技术变革、产业孵化、应用场景为展示逻辑,展示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最新成果;

健康生活链将以从出生到养老的大健康生态圈为逻辑,展示医疗健康、品质生活、健康人居、中华精品等四个板块。

链博会不是展示单一产品,而是展链条、展生态。纵向展示各链条各环节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横向展示金融、物流、贸易咨询、商事法律、文化旅游及创意设计等供应链服务,助力上中下游产业合作、共同发展。

跨国公司帝斯曼-芬美意将展示从婴幼儿、儿童、成人到“银发一族”的营养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供应链。帝斯曼-芬美意中国总裁周涛说,期待通过链博会加强与合作伙伴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和快速响应,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展示与各国企业联合开展农业供应链合作项目的各类成果,中海油集团将与3家合作伙伴及7家上中下游供应链代表性跨国企业共同参展,高通公司与中国移动、小米公司、爱奇艺等行业领军企业将携手展示产业跨界融合案例……

不少央企、国企、世界五百强企业将把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带进链博会同台展示,中外企业互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同讲述“链”上合作共赢的故事、探讨“链”上创新发展的机遇。

新机遇: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GE医疗携五大生产基地及20余家核心供应商参展,并联合国药器械打造1000平方米的融合展台,展示国产CT、磁共振、手术机、超声等设备的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还将与19家供应链核心供应商伙伴在现场发布合作宣言。”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这是中国新发展不断为世界带来的新机遇——

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纵横铺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应用不断拓展,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未来5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提供了广阔空间。

这是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大国担当——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商数量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半壁江山’。我们还为老挝、卢旺达、东帝汶等欠发达国家参展商提供了摊位费补贴和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支持他们展示特色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说。

在首届链博会开幕式暨全球供应链创新发展论坛上,全球工商界代表广泛深入交流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北京倡议》将正式发布。

“只有理性平衡开放、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更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晓敏说。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潘洁、姚均芳、戴小河、陈旭)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8/c1004-40127147.html

文物科技:日新日进 灿然可观

11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果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科技为文物祛病延年

狭小空间如墓室,其中的壁画如何除菌?智能移动式电子束辐照灭菌装置的出现让这个过程变得容易。千万别小看这辆安装了一只机械臂的车:它是全向平台车,安装的激光导航传感器可以实现±5毫米精确定位,即使在墓室这样的狭小空间内,也能实现全向移动、自动避障,不会让壁画受到一丝磕碰;车上的机械臂可实现6轴运动,配置的激光测距传感器及避障传感器在测定最近距离的同时,也保护设备及壁画安全;机械臂前端的电子束射线装置通过高能电子产生的辐射来杀灭壁画上的细菌。工作人员依靠自主研发的高稳定性通用型控制系统,通过远程界面操作,实现电子束射线装置、整车行进和机械臂的联动,最终达到远程动态扫描带病虫害的壁画、现场辐照灭菌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科技保护事业蒸蒸日上,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深入文物防、保、研、管、用等五大需求领域全过程全链条。

如浙江省文物局的数字化技术研发“文物指纹”项目,工作人员通过便携显微设备将文物表面放大至数百倍,非接触式拍摄采集文物的微痕、细节,录入文物的“防伪指纹”,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和区块链技术,对出入库文物的“指纹”进行对比,使得文物的认定速度与准确率大幅增长,提升了文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设立重点科研基地40家,在全国建立了125个工作站,成为承担文物领域国家级科研任务、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力军。同时,各省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企业之间互联合作愈加频繁,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材料学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

从古建筑到馆藏文物,从墓葬到石窟,从陶瓷到金属,从壁画到丝织品,文物风险防控与保护领域百花齐放,重大课题关键技术攻关成果颇丰,科技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

科技还原生动历史

如今,考古现场不只有洛阳铲、手铲、刷子等传统工具,也有全站仪、无人机、三维扫描仪、移动考古实验室等高科技设备,考古发掘、整理、研究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星堆祭祀区发掘工地堪称古老文物与现代科技古今交相辉映的典范。每个发掘区域外都罩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房。房间里,考古工作者穿着防护服,手持“遥控器”操作仪器进行现场显微观察,科技感十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的“装配式多功能考古舱”由考古集成平台、环境调控与监测、空气质量维护、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与展示等五个模块组成。在考古现场,文物一出土即可能迅速氧化褪色,而以考古舱为代表的“实验室”进驻考古现场,可以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现场保护。

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纷纷助力,碳十四年代测定、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等多学科检测分析手段加持,为人们还原一个个古人生产生活的生动历史细节。

古人的DNA如何解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攻克人骨样本中人类DNA与大量环境微生物DNA区分的难题,捕获我国各地区距今4万年至100年人群的381例核基因组,其中包括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北京田园洞人的基因组。他们从中窥探到东亚人类演化的秘密,从遗传角度为“我国南方人、北方人的形成与融合之谜”“南岛语系人群的来源之谜”等未解之谜找到答案或关键证据。

大到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打捞方案,小到对考古遗存中的酒残留物进行检测和识别、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制……考古与科技相辅相成,在发掘、出土文物保护、考古材料检测分析、古代工艺认知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内的国家宝藏、气象万千的古代遗址、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惟妙惟肖的壁画、巧夺天工的石窟寺……深入阐述挖掘这些文物、遗迹的文化价值与当代启示,借助现代科技、创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已是文物系统的共识。

近年来,文博界频繁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尖技术“搭档”,文物数字化采集、三维重建工作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文物有了“电子身份证”,为后续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奠定基础。“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快脚步,“元宇宙”“AR”“VR”“云游观展,云赏文物”“沉浸式展览”等词成为文博界热词。

建设“数字故宫”是近20年来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故宫体系。

“云游故宫”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款综合型全媒体线上服务平台。它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为依托,综合全景漫游、专家讲坛、高精度文物赏析交互等多种形式,能够同时满足用户在PC端和移动端的使用需求,为观众打造“一站式”触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服务平台。平台上,既有专门覆盖院藏文物所有类别的文物高清影像数据库“数字文物库”,又有专门针对院藏超高清书画鉴赏的“故宫名画记”;既有实现文物三维立体交互观赏的“数字多宝阁”,又有实现故宫古建筑720度全景浏览体验的“全景故宫”。

此外,故宫博物院在2013年就开始利用移动App平台向公众展示故宫的文化数字资源,目前已经开发了10款各具特色的App。其中“每日故宫”以简洁轻快的设计每天向观众推荐1件故宫珍品的高清影像,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紫禁城365”引导观众由浅入深,全方位、多角度欣赏和领略紫禁城建筑之美;“故宫展览”集合近90个重要展览,将优秀的文物实体展览及展品以数字虚拟形态,面向全球推广。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8/c1004-40127177.html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学科交叉探索科技前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已步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发生了巨变,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

在“大科学”时代,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强化系统思维,通过理顺各种关系、厘清职能边界,构建更加科学、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为学科交叉探索科技前沿营造良好环境。一是理顺学院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学院和研究机构的职能定位,学院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自由探索式科研为主,研究机构以有组织科研和学科交叉研究为主。二是理顺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学校实体和虚体研究机构、异地研究机构等不同类型研究机构的特点和定位,分类探索制定管理办法,谋划成立前沿交叉研究院,建立健全研究机构的管理体系。三是健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通过组建国内合作委员会、成立国内合作部,统筹协调学校国内合作事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很多重大原创性成果根植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具有基础研究和学科综合性优势,要大力推动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探索创新最前沿。武汉大学通过实施“基础学科登峰计划”“学科交叉会聚计划”等,以建强基础学科为支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以重大问题为中心的学科交叉会聚引导机制,完善与学科交叉相适应的科研平台高效联动机制、用人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良好生态;聚焦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学科增长点。我们面向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早期文明、国家治理等国家战略急需和前沿领域,组建了现代医学与重大疾病防治、数学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智能制造、考古与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等优势特色学科群,探索交叉领域复合型人才和有组织科学研究的路径;通过“数字人文”方向的交叉融合,推进“新文科”建设,组建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传统优势、测绘遥感等优势学科数字技术优势、信息资源管理等优势学科的桥梁纽带作用,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与跨学科研究团队;以“医学+X”跨学部学科交叉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开展以医学难题为导向的多学科联合攻关,促进医理、医工、医信交叉,在医工融合、医学人工智能、医学遥感信息等学科交叉领域开展前沿探索。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校力量。

(作者:张平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7/c1004-40126418.html

老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深度观察)

  刘嘉麒在为科普视频拍摄做准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图

  王渝生在录制科普视频。
  受访者供图

  汪品先在录制科普视频。
  刘志伟摄

  金涌参加知识节目《院士开讲》。
  项智豪摄

  在互联网时代,科普展现更多新模式、新形式、新手段。近年来,多位老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在网络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他们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解,让专业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深受年轻人喜爱。

  这些老科学家为何会选择拥抱网络、面对镜头,为万千网友带来精彩纷呈、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汲取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让我们听听这些科学家的故事。

  ——编 者

  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

  引导更多人爱上科学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刘嘉麒,希望你们对地球科学感兴趣。”2021年11月,年逾8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开始在互联网上从事科普传播。

  在科普视频里,带着亲切和蔼的笑容,刘嘉麒将火山地质的知识娓娓道来。不少人刚看完开场白就喜欢上他,在弹幕区里叫他“火山爷爷”。两年时间里,刘嘉麒陆续在网站上更新了100多条短视频,很多都与火山有关,比如《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火山浑身都是宝,人类的力量可以挖空火山吗》《火山里“长出”的地下森林在哪里》等,既生动又有趣。每条视频的进度条块也被设计成喷着烈焰、淌着岩浆的小火山。

  刘嘉麒一直认为,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天职,科学家有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科学普及中作出贡献。多年来,他自己也一直站在科普事业的一线,每年他都要利用业余时间到全国各地做科普报告。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科学普及是把科研成果讲给公众,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在刘嘉麒看来,“科研和科普相辅相成。如果放弃了科学普及的空间,还会给伪科学留出空间。”

  近年来,随着科普传播平台越来越丰富,为了贴近更多的年轻人,刘嘉麒把科普阵地搬上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刘嘉麒说:“科普不光要内容丰富,形式也得丰富,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

  准备讲稿、制作幻灯片……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但每次刘嘉麒都是亲力亲为。

  在科普中,刘嘉麒还常常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思考。他觉得,人的一生应该吃点苦,“我吃过苦,所以生命力比较顽强。”

  视频里,刘嘉麒将自己走过的路、经过的事、吃过的苦,都变成了有滋有味的故事,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收获人生道理。比如,他笑眯眯地讲述自己在西昆仑山考察时,瘦到皮带都能多勒进去两格,“想减肥的可以来学地质,强身健体。”他也乐呵呵地调侃自己去南极考察时,因为晕船“从头吐到尾,就差肠子没吐出来”。

  刘嘉麒说,他会继续和更多的年轻网友分享有趣的火山知识和地球科学进展,引导更多的人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

  做科普要善于讲故事

  本报记者 刘诗瑶

  “情深似海,海有多深?”“深海压强那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深海生物压扁?”打开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在某视频网站主页,一个个生动的短视频引人关注。

  “海洋太有意思啦”“这说话太有气质了”……视频播放弹幕区中的大量评论,表达着观众的喜爱,体现着这块科普小天地的吸引力和热度。汪品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海洋科学知识。他播放最多的一期视频《百慕大三角到底有什么秘密》,播放量已经超过了400万。

  汪品先今年87岁高龄,曾在82岁时3次随深潜器深潜南海,最大深度达1400米。除了在海洋科研领域的贡献,如今他也以另外一个身份活跃在人们视野中——作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科普达人”,他在某视频网站做科普仅仅两年,就收获“粉丝”近180万。

  为什么要致力科普?

  汪品先这么理解:“地球系统科学有很强的趣味性,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比如深海,就是科普的绝佳领域之一。”

  他认为,科普不光是服务大众,对科学家自身也有益。比如,地球系统科学具有跨学科特点,科学家本身就需要跨学科交流,有天然的科普需求。“我要懂你的学科,你要懂我的学科,要彼此了解,那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迅速成为科普“网红”,汪品先认为有赖于自己找到了和年轻人对话的方式——讲故事。“在学校里讲课,一堂课只有几十、几百个学生听讲,在互联网平台上,经常有几万、几十万个观众。”汪品先说,他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希望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可以帮到更多的年轻人。

  把科普故事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费很多心血,汪品先每次都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教学、科研和科普可以无缝连接。一个好的科学家,应该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科学知识。因为吃透了自己的研究,就能够运用自如。”

  不仅推出科普短视频,汪品先还积极参与各类科普讲座和论坛,在同济大学开设通识课,并出版了《深海浅说》《科坛趣话》《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等科普书籍,深受读者欢迎。

  “科学家要和大家一起推进科普事业发展。”汪品先说。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

  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本报记者 喻思南

  今年5月,在视频网站上,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的一个科普视频火出了“圈”,累计播放量超过200万。视频里,王渝生坐在一棵大树下,从科学的层面讲述人体衰老的原因,之后再话题一转,说变老没那么容易,保持年轻状态应该怎么做……

  看到传播效果那么好,王渝生更加坚信,科普一定要深入浅出,考虑年轻人的接受习惯。

  80岁的王渝生自称“科普老顽童”,通过视频网站平台,他与年轻人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也聊伽利略、牛顿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作为我国首位科学史专业博士,读硕士研究生时,王渝生就发表过科普文章。到中国科技馆工作后,他对科普和科学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在王渝生看来,让孩子从拥有好奇心到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中间的道路很漫长,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使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学习科学的思维,而这正是科普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卸任中国科技馆馆长职务后,王渝生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应邀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与青少年打交道,给孩子们谈科普,他越发感到:“科普不是小儿科,而是一门大学问。”

  移动互联网兴起时,王渝生已近70岁,为借助网络平台更好传播科学知识,他学会了使用微信、上短视频平台。一场线上科普活动,有时观看人数达到几十万,这让他深切体会到新的科普传播途径的影响力。

  “互联网传播更广泛、更深入,将科学知识向亿万群众普及成了可能。”和青少年在一起,王渝生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青春气息,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这也是他自称“科普老顽童”的由来。

  外出作科普报告,王渝生总会在幻灯片上留下自己的电子邮箱和联系电话,便于同青少年交流。“我希望能为国家科普事业发展再贡献一些力量。”他说。

  化学工程专家金涌院士

  科学普及就是“播种”

  本报记者 谷业凯

  能被人体吸收的生物“塑料”是怎么研制出来的?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入驻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几十条短视频。从可控核聚变到石墨烯,从能源转型到循环经济,他把深奥的科学原理与日常所见的现象融会贯通,展现出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金涌是我国化学工程领域的专家,主要研究高速流态化、清洁化工工艺、粉体技术等。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

  “学习和创造有很大不同。10多年前,学校的学术活动节邀请我作报告,我想到的题目就是‘如何培养科技创新思维’。”金涌回忆。当时,这场报告取得了热烈反响,让金涌意识到自己抓到了一个真问题。此后,他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并把创新与发明的大师轶事、自己对创新的理解领悟等,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

  金涌做科普的另一富矿,是自己从事的化学工程领域。

  金涌说:“老百姓的衣食住用行,都离不开化工;高端制造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化工。”

  于是,金涌联合多位院士、几十位高校院所的专家,耗时6年,组织制作系列科普视频《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通过讲述前沿的化学化工科技成果,让社会公众了解化学化工知识。

  在科普视频制作过程中,金涌带着大家动手撰写脚本。如果内容不够通俗易懂,就反复修改打磨。拍摄时为了实现对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具象化,金涌带领团队与艺术工作者们协作,通过动画制作、演员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金涌看来,科普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是能够更早地识别、发现创新人才,二是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的发展,三是让伪科学失去“市场”。金涌也常将科普比作“播种”:“有人说我拍的片子小孩可能不太懂,但现在我们就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科学普及就是‘播种’。”

  已从教学科研一线退下来的金涌,继续为科普事业发光发热。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他积极利用新的平台来进行科普工作。“我们应该用新的技术去传播知识。”

  “一个人对科学的兴趣往往源于热爱,而热爱的前提是要产生‘共鸣’。我一直从事科研,深刻理解这个‘共鸣’对于创新的意义与价值。”金涌说,“做科普和教书育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不同。教书育人是基础性、系统性、渐进性的,而科普要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它们都是一个人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延伸阅读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等单位共同发起“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至今已在全国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97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离退休研究员组成,也有高等院校、解放军和国家各部委的教授和资深专家参加。演讲团成立20多年来,足迹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78个市、县。截至2022年12月,演讲团已演讲超过3.63万场,听众约1321万人次。

  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倡议,61名科学家联名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其中包括45位两院院士。20多年来,先后有800多位科学家出任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科研导师,用一双双“大手”,引领着青少年走进科学的大门。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7日 17 版)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7/c1004-40126123.html

丽香铁路开通运营

  本报昆明11月26日电 (记者叶传增、张驰)11月26日,云南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至此,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丽香铁路起自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丽江站,接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香格里拉站,设计时速140公里,全长139公里,为国家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开通后,昆明、丽江至香格里拉,最快分别4小时30分、1小时18分可达。

  丽香铁路自2014年开工建设以来,2万多名建设者历时9年架设34座桥梁、建成20座隧道,攻克多项地质难题,为我国高原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丽香铁路开通运营,将有力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助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7日 01 版)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7/c1004-40126071.html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寒潮来袭 能源保供“组合拳”让百姓温暖过冬

  近日,随着今年秋冬第二场寒潮到来,我国多地气温明显下降,部分地区气温骤降10摄氏度左右,为冬季能源保障和供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各地主要煤矿持续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推进煤炭稳产增产,保障冬季用能需求。

  在全国最大露天矿之一的华能伊敏露天矿,一台台无人纯电动矿用卡车正在开展装卸工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卡车是日前刚研发出来的最新成果,目前已完成9台卡车的生产测试,实现了“真无人”运行、和全天候不间断作业,作业效率达人工工作效率的100%以上,为煤炭稳定供应提供了支撑。

  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生产总指挥 郑安:我们今年生产原煤超3168万吨,同比增加了36.85万吨,完成煤炭外运超2007万吨,同比增加13.02万吨,累计发电量超170亿千瓦时。

  在我国首个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神东矿区,百米井下,工人正手持遥控器,操控着采煤机作业。在这里,每天约有110列车煤炭从这里发出。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总调度室副主任 李海龙:进入取暖期后,我们优化调整矿井开采,满负荷生产优质原煤,所属13个矿井日均产煤达到53万吨。

  10月份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炭企业大力推进煤炭保供稳价,全国煤炭产量和市场供应量持续增加,煤炭最高日产量达1193万吨,创近年新高,电厂供煤持续大于耗煤,为煤炭期现货价格大幅回落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确保能源安全保供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奠定良好基础,全力保障今冬供热用煤。

  港口铁路运煤忙 提升运输效率

  煤矿的煤生产出来了,能否第一时间把足够的煤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呢?一起来看记者在港口和铁路运输场站的采访。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我现在是在河北沧州黄骅港,这里是我国“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来自内蒙古、山西等地的大量煤炭,就是在这里由铁路转为海运,发往全国各地。我们可以看到整列车的煤炭,正加紧卸车,码头上运煤的货轮也繁忙装船。自10月份以来,港口煤炭出港量超3300万吨,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多地港口、铁路卸运煤量均实现了增长。在“西煤东运”重要能源通道大秦铁路,截至10月份运输煤炭已超35007万吨,同比增加1224万吨。在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调度中心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在协调发运列车,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煤炭运量31036万吨,同比增加1281.3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

  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调度室副主任 赵海军:四季度以来,我们保持日均运量107万吨以上,日均上线运用机车265台以上,刷新2万吨重车月度开行、单日煤炭运量、单月运量等运输指标纪录18项次。

  同时,我国多地港口煤炭吞吐量相比同期均有所增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沿海港口共完成煤炭吞吐量14.4亿吨,同比增长4.9%。

  各地电厂稳产增产 全力保障今冬供热

  各地主要电厂多措并举,全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确保冬季能源供应稳定。一批改造新增供热项目也陆续投入使用。

  为满足今冬的供热需求,一些电厂创新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供热保障能力。在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大唐托克托发电厂,近日刚刚完成了两台60万千瓦空冷机组供热改造,改造后可以实现多模式供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可以为呼和浩特市提供20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可满足约20万户居民供热需求。

  在四川广安,画面中这个火电厂6台机组已经全部达到满负荷发电状态,正向当地工业园区9家热用户输送源源不断的热量,供热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3.59%。在北京的华电运行中心,电厂的发电状态也实时显示在屏幕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电力的优化调度,截至目前,华电集团供热面积已突破8亿平方米,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5.88%。

  电运行中心工作人员 李10月份以来,我们集团各区域居民采暖供热量可满足约300万户家庭采暖季用热。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供热量同比增长超过了11%。

  改造既有供热能力的同时,各地也大力开拓新项目。在河北石家庄,华能上安电厂日前成功开发了3个优质新煤源点,为机组提供了顶峰压谷的优质高热值煤。记者了解到,这家电厂目前承担着石家庄市区、鹿泉区、井陉县、赞皇县4000万平方米的供热工作,供热面积占石家庄的20%。

  华能集团生产部主任 陈江:今年,我们整个集团供热面积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突破10.2亿平方米,进入供暖季以来,居民采暖供热量同比增加10.19% 。

  在青海省,兴海县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刚刚建成投产,项目安装3台30兆瓦蒸汽锅炉,创新采用“电极锅炉+空气源热泵+蓄热罐+智慧控制系统”集中供热站工艺路线,可使用户室内保持22℃以上的恒温,保障了全县近百万平方米、近4万居民的冬季供暖稳定。

  大唐青海兴海清洁供暖中心主任 缪培合:项目替代了老旧的100蒸吨燃煤锅炉,有效兼顾民生供暖和环境保护,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5万吨。

  我国首个跨城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

  作为清洁能源的核电,也逐步加大在冬季供暖当中的贡献。25日,我国首个跨城核能供热项目——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启动山东烟台到威海跨区域供暖,开启核能“双城”供热新纪元。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是从核电机组高压缸排汽作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的热量交换,最终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千家万户。同时采取多道隔离回路,加上辐射监测等手段,确保核能供热的安全可靠。

  此次投运的跨区域核能供热项目通过热电联产技术升级和抽汽改造,使核能供暖跨城长距离送达威海乳山市,首次实现核能跨城供暖。

  国家电投核能发展总工程师 吴放:项目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满足当地约20万居民清洁取暖需求,这个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将达到1250万平方米,惠及海阳、乳山两市近40万居民。

  “暖核一号”三期“跨区域”核能供热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核电机组核能供热能力,再次刷新单台核电机组最大居民供暖面积记录。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暖核一号”已为烟台海阳市稳定供暖4个完整供暖季。(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 王小龙 阮超 沧州台 山西台)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6/c1004-40125929.html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贵金高速公路通车运营

  11月24日,贵阳经金沙至古蔺(黔川界)高速公路(贵金高速)正式通车运营。

  贵金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贵阳至成都高速公路(筑蓉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线全长165.284公里,成为连接贵阳和成都两个省会的便捷高速公路通道,对提升贵阳至成渝经济区通道运输能力,加快黔中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图为车辆在贵金高速公路窦官枢纽互通上行驶。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5日 03 版)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5/c1004-40125623.html

多部门同发力 稳就业保民生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题:多部门同发力 稳就业保民生

新华社记者王聿昊、姜琳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多部门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持续稳定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98万人。

“我们以强化就业优先为导向,以促进供需匹配为关键,以夯实基层服务为基础,以推进数据赋能为支撑,以加强监测预警为底线,加快构建部门协同、系统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全力促进就业形势持续好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说。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启动了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同时深化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引导大学生找准自身定位,设定合理预期、做好职业规划,实现稳定就业。”共青团中央有关负责人说。

针对部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共青团中央以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为对象,组织全国3.7万名高校团干部、区县团干部与他们结对帮扶。今年以来,共青团成功帮助10.6万名毕业生就业,其中2023届毕业生8.98万人,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1.62万人。

农民工也是重点就业群体。水利部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吸纳农民工就业,保障困难群众就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水利项目施工吸纳就业约221万人,同比增长5.7%;发放工资超410亿元,同比增长37.1%。

“这其中的多数都是农村劳动力。”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规模水利建设具有提供就业岗位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下一步,水利部将持续抓开工抓进度,吸纳农民工就业;进一步推广以工代赈,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同时合理开发村级河湖长、小型水库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众就业。

个体工商户是稳就业、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等14部门联合开展“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组织各地区相关部门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招工用工、技能培训、政策咨询、贷款融资等多样化服务。

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期间,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超110万人次,有力提升了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能力,发挥了就业带动作用。

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意义重大。多地出台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服务、补贴奖励等相关政策,更好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甘肃省实施2023年“情满陇原”助残就业行动项目,为残疾人提供自主创业补贴、提供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新业态就业岗位补贴,以“真金白银”助力残疾人适岗就业;北京市举办首个京津冀用人单位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提供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30余种岗位;吉林省在10家机构开展“美丽工坊”试点,带动残疾女性就业增收超过300人……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残联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落细残疾人就业措施,多渠道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与培训,推动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5/c1004-40125583.html

《代理记账基础工作规范(试行)》明年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申铖)为规范代理记账机构执业行为,保证执业质量和服务水平,财政部日前制定印发了《代理记账基础工作规范(试行)》,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记者24日从财政部了解到的。

  此次印发的工作规范主要包括正文与附录两个部分。正文以代理记账机构开展代理记账业务的主要工作流程为主线,主要包括九章共四十五条。附录包括《代理记账业务委托合同(参考范例)》《代理记账业务工作计划(参考范例)》《资料交接手册(参考范例)》《原始凭证交接表(参考范例)》及《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参考范例)》五项内容。

  代理记账机构从事社会性会计服务活动,是财会监督工作机制的重要一环,其执业水平影响着广大中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根据全国代理记账机构管理系统数据,我国现有取得行政许可的代理记账机构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制定工作规范,明确和统一执业标准,为推动代理记账机构规范承揽和开展业务、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管理责任提供了基础制度支撑;有助于进一步健全代理记账行业监管机制,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助于提升代理记账机构执业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财政部日前还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代理记账工作的意见》,以加强代理记账工作闭环管理为出发点,围绕“牢基础、强监管、促发展”三个方面,提出35条具体举措和6条保障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代理记账工作水平、规范会计服务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4/c1004-40125552.html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多家国际金融机构预计2024年新兴经济体加速复苏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自身经济表现对于新兴市场整体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期,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普遍预计新兴市场将在2024年重新迎来较快增长,并认为其加速复苏的重要动力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

近期,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相继对新兴市场的表现前景作出前瞻预测,普遍预计新兴市场将在2024年重新迎来较快增长,并认为其加速复苏的重要动力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

瑞士银行集团经济分析师预测,2024年新兴市场资产在经历困难开局后将迎来明显起色,全年收益将超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资产。高盛集团经济学家也做出类似预期,其新兴市场资产战略团队评估认为,新兴市场2024年的表现将好于2023年。

瑞士银行集团近期发布报告《投资新兴市场》指出,在当前不断变换的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秩序中,新兴市场扮演了关键角色。亚洲更是这一“新秩序”的中心。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活动正在明显复苏,国内生产总值全年增速预计将超过5%的目标。中国近期增发1万亿元国债,释放了政府致力于支持经济复苏、稳定市场信心的强力信号。预计上述措施将刺激基础设施投资并为202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0.4%至0.8%的增速。未来5年到10年内,中国经济增速将稳定在4%至4.5%区间,能够确保人均GDP在2035年翻一番,而且在这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也将完成转型升级,增长主要驱动力由房地产市场、低端制造业、出口升级为大众消费、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

高盛集团经济分析师预计,新兴市场将在2024年迎来重大反弹。MSCI中国指数作为涵盖中国投资空间的最具代表性样本,其上涨态势与同样有明显上涨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MSCI指数共同为高盛的乐观预期提供了数据支撑。高盛集团预计,新兴市场指数将在2024年继续保持高位,其全年表现将大幅超越反映全球股市表现的标准普尔500指数。高盛集团认为,推动新兴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去通胀努力取得的进展以及新兴市场潜在的利率下调。另外,近期对于美联储结束加息的预期上涨、美元贬值、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等因素,也将联动刺激投资者将资本向美国市场之外转移,并且在向新兴市场投资时愿意接受更大风险。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自身经济表现对于新兴市场整体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各个新兴市场国家具体表现各异,但鉴于中国的绝对体量,不可能抛开中国单独谈论新兴市场。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对新兴市场2024年发展前景投下信心票,同时也是认可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以及中国高质量发展对于新兴市场整体亮眼表现的突出贡献。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4/c1004-40125182.html

筑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火墙”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面临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和挑战。专家表示,《意见》提出了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部署了包括金融能力建设、金融消费者保护等多项具体措施。未来可预见,新时代金融消保工作,将通过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解决“懂金融”的问题,通过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解决“信金融”的问题,通过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解决“用金融”的问题,稳步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年来,我国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至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54万亿元,同比增长6.9%。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比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全年水平。消费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消费金融也以更加深刻的方式嵌入人们多元化的生活场景中。

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通报监管部门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情况。银行方面,监管部门2023年第一季度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104909件;保险方面,监管部门2023年第一季度共接收并转送保险消费投诉26188件。尽管我国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怎样更行之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随着金融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框架也在不断完善。在法律和政策框架方面,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陆续发布。202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正式施行。今年3月,《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机制改革方面,在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中,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以及中国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今年9月中旬,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开展了“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其活动主要围绕普及金融知识、传播金融正能量,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提高金融安全意识,倡导理性消费理念、树立价值投资观念等5个方面,面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宣传。

“我们要牢固树立‘为民监管’理念,切实当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坚定捍卫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金融秩序、确保金融持续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

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信贷、支付、理财、保险等。专家认为,优化金融服务,就是要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普惠性和效率,使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今年9月,工商银行围绕“汇聚金融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主题,积极开展“携手·消保”“融合·消保”“和谐·消保”三大特色活动,聚焦农村居民、新市民、“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的金融知识需求,在云南、内蒙古、湖北、湖南等地区深入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等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助力和谐金融消费环境建设。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大行,将民生关切点作为金融服务的着力点,打造“工银爱相伴”助老服务品牌,搭建乡村金融服务平台工银“兴农通”,建成1.55万家“工行驿站”服务点,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同时,工商银行还紧密结合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特征,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式和常态化相贯通的消费者教育宣传活动,助力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安全意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累计开展各类教育宣传活动8万余次,参与人员超过12亿人次。

保护保险消费者的权益,对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曾经表示,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在金融领域虽然体量不大,但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全方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作为老牌国企的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始终坚持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该集团董事长白涛认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不仅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必须履行的责任,更是对消费者作出的重要承诺。中国人寿着力构建“大消保”格局,搭建起“集团统筹、各成员单位主责、跨条线跨部门协同、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的消费者保护工作体系,持续升级综合化的产品和服务,多措并举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客户体验。服务更通畅、客户更顺心。

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中国人寿保险资金投资实体经济存量规模达4.2万亿元,为2.4亿客户提供各类风险保障420万亿元,大力拓展民生保障服务,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管理规模超过1.5万亿元,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的业务规模行业领先,助力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广度和深度也在持续拓展。在办大病保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3.5亿人,长期护理保险超过3300万人,中国人寿以实际行动助力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

守护好人民“钱袋子”

“筑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火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程。”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靳伟表示,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者,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既是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在需求,也是金融业和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石。监管部门应采取多方面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工作的持续性、有效性和精准性。

相较于食品、衣服等有形的普通商品,金融商品是无形的信息交易,所以金融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但金融本身具有风险属性,金融消费者自身也会相应地承担一定的风险。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华表示,金融商品风险的大小应由法律公平公正地规范,既要使金融机构受益,也要使金融消费者不失利益,要妥善处理好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谈及如何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李云泽表示,监管部门首先要加快完善适当性管理体系。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适当性操作标准,确保把适当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渠道销售给适当的客户。其次要分级分类高效处理投诉。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引领金融系统带着感情做好消保工作,压紧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加快建设多元化纠纷调处体系,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妥善解决。再次要标本兼治化解突出矛盾,整治突出问题,弥补制度短板,建立健全消费者保护长效机制。最后还要加大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力度,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对于提升消费者自身防范意识,李云泽建议要多措并举加强宣传教育,各金融机构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用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学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通过长期的、持续的、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和普及教育,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新闻媒体等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行业协会要发挥好自律作用,引导从业机构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行业智库,让更多专家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中贡献力量。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融入所有流程、各个环节,落实到相关岗位日常工作中,切实有效做好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4/c1004-40125178.html

数读中国 | 前三季度国家铁路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货物运输保持高位运行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4/c1004-40125102.html

数读中国 | 前三季度全国演出市场供需两旺 消费热力持续释放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4/c1004-40124976.html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多地秋粮收购全面开秤,高开稳走

正是小雪时节,秋粮收购全面铺开。记者在黑龙江、山东、新疆等粮食产区看到,各地有关部门精心组织秋粮收购,积极服务保障农民卖粮,秋粮收购高开稳走,市场顺畅有序。

21日上午,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泡镇兴华村村民张立学家门口,水稻收购企业派来的货车正在装运其门前堆放的新季稻谷。

“我今年种植了450多亩水稻,今年年景不错,亩产能达到1200斤左右,而且水稻价格比去年有所上浮。”张立学说,只需一个电话,收购企业就能到家里直接装运粮食,收购完成现金结算,卖粮轻松便捷。

距离张立学家20多公里处,位于友谊县境内的黑龙江红兴隆农垦格林粮食经销有限公司内,传送带正将粮食从货车输送进粮仓,一旁的大米加工车间机械声轰鸣,正在加工新季大米。

“我们从10月末开始收购新季稻谷,目前每天的收储量在二三百吨,收购季一直可持续到明年二三月份。”公司总经理房树恒说,他们每天的加工量在200吨左右,大米主要通过铁运、汽运等方式销往南方市场。

在很多粮食产区,社会化、市场化收购日渐活跃,已成为农民售粮的主渠道。

检斤、化验、卸粮、结算……随着一辆辆满载玉米的卡车驶入交售,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玉米种植户贾斌拿到了自己一年的收入。“都是粮站开车到地头来收,自己只需出收割农机费。”贾斌今年种了1400多亩玉米,收购价1.7元每公斤,总收入近200万元。

“我们保证价格上墙、样品上桌。”新疆昌粮集团奇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心仓库主任潘斌告诉记者,为做好今年秋粮收购工作,他们提前准备,腾仓并库、调校仪器,继续坚持优质优价,确保好粮食卖上好价钱。“农户交粮一般当天钱款即可到账,基本没有隔夜账。”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2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6000万吨,各地秋粮收购正在有序展开。截至目前,南方中晚籼稻收购进度在六成左右;东北、华北地区玉米正在集中上量,收购进度在两成左右。

促进优质粮食就地加工,可以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粮食附加值。随着新季大豆收储上市,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深加工企业都开足了马力。

集贤县今年大豆播种面积达35.88万亩,在县里的黑龙江立呈大豆蛋白有限公司,满载大豆的卡车正在等待卸车,车间里一派忙碌,生产线上是一桶桶新产大豆油,空气中弥漫着香气。

“我们目前每天收购新季大豆三四百吨,用于加工豆油、浓缩蛋白等13种产品。”公司副总经理郝强说,大豆浑身都是宝,在生产豆油和豆粕的同时,从豆油油脚中提取磷脂,并从低温豆粕中提取浓缩蛋白,将大豆“吃干榨净”。

在秋粮收购中,各级政府全力做好统筹组织工作。今年秋收以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组织开展市场化收购,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2300多家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粮食企业开展订单收购,与种粮农民建立粮食购销长期合作。截至11月20日,山东共收购新玉米262万吨,同比增加67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13万吨,同比增加9.5万吨,社会化企业收购成为主力军。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部分地区雨雪天气增多,要统筹做好秋粮收购和安全储粮,指导各地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相关社会设施资源作用,为种粮农户及时提供烘干收储等服务,加大预约收购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农户科学储粮指导,保障种粮农民利益。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3/c1004-40124329.html

2023国民消费大会在京举办 美好生活主题活动同步启动

洞察消费新风潮、解锁消费新玩法、挖掘消费新场景,11月22日,由人民网主办的“2023国民消费大会”在京举行。本届大会以“新周期、新需求、新发展”为主题,结合消费新趋势,采取“会+展+专题活动”线上线下创新互动形式,展示国民消费领域的发展成果,丰富消费者的场景体验。

大会发布了“2023国民消费创新案例”结果。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恢复市场活力,助力稳定重点消费、创新发展新型消费,人民网今年2月启动了“2023国民消费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各地各单位的295份有效案例,按照政策引导赋能、主题特色消费等8个类别,最终推荐产生“2023国民消费创新案例”92个。>>>点击查看案例

2023国民消费大会现场。(张慧丹摄)

关注升级 解决高品质消费供给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我国消费市场恢复态势更趋明显。未来消费的可持续恢复和增长有赖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作主旨演讲。 (李凌宇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作主旨演讲。 (李凌宇摄)

“近年来,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不断凸显。不断壮大、持续升级的国内需求将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当前,促进国民消费要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和建立完善的内需体系,以创新驱动及高质量供给来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作主旨演讲。(周璨晨摄)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作主旨演讲。(周璨晨摄)

持续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关键在于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认为,从长远来看,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升级”和“转移”这两篇文章。前者是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发展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后者是推动成熟产业智能转型升级,通过更多的细分化产品来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人民网负责人表示,消费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交汇点。扩大内需、升级消费,从来都与改善民生相连,与美好生活共鸣。人民网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价值和作用,积极拓展媒体融合生态,回应社会关切,并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共同传递消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强音。

在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看来,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回暖,消费市场的活力也在逐渐释放;与此同时,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内需,对于消费企业来讲,活跃在消费市场第一线,激发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既是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使命和职责所在。

穿越周期 解锁消费业态新模式

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如何穿越周期,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消费创新发展?在新模式新业态下,怎样解锁消费新趋势?在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围绕上述内容展开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智慧零售通过科技力量携手实体零售行业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消费与实体经济复苏增长。腾讯智慧零售行业总经理王墨表示,在零售人才数字化方面,智慧零售企业应帮助实体企业提升产品力、商品竞争力、数据生产力,充分将数据用在企业决策上,从而更好帮助企业抓住消费者需求。

“真正的需求始终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需求是超越‘周期’而存在的。企业应当把握住历史趋势、准确布局未来,进一步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激发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是承担扩大内需责任使命的关键。”中国飞鹤副总裁陈晓东说。

大会圆桌对话:新模式新业态 解锁消费新趋势。(李凌宇摄)

大会圆桌对话:新模式新业态 解锁消费新趋势。(李凌宇摄)

在消费新周期的背景下,赛道细分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如何找到新增的细分赛道,如何更加精准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建议,企业可关注新兴的主题消费赛道,比如年轻消费、适老消费、男性消费。“当前,很多消费者有非常强的消费能力,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产品,电商平台可以提供相应的场景,技术赋能传统中小企业,让其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反馈和需求,传导至终端制造商从而促进销量。”

恒洁集团品牌总监元永义认为,当下主流消费群体的画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消费群体更多以使用国货为荣。这是一个追求国货的时代,也是国人文化自信回归的时代。此外,目前线下经营成本压力增大,企业要拥抱数字化媒体,帮助经销商从“坐商”到“行商”赋能的改变。

针对未来的消费新趋势,悠唐购物中心负责人表示,对于线下而言,顾客层面更加注重体验感和社交需求。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和部品产业分会秘书长胡亚南指出,消费将会向智能化、品质化、绿色化的趋势发展。此外,要关注消费市场下沉至乡村市场的潜力。

推动发展 聚焦消费市场细分需求

在主题论坛之外,2023国民消费大会同步举办了母婴消费趋势分论坛。随着“90后”和“95后”等新一代年轻的父母成为母婴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其消费实力、消费主张、消费观念和育儿风格也在转变,推动着母婴行业朝着更加多元化、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与会嘉宾表示,母婴消费是带动经济复苏、升级发展的关键。新生代父母对于商品品质的追求和消费理念越来越升级,未来的婴童市场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此外,论坛嘉宾认为,有品牌的企业在市场上有天然的认同度和消费吸引力。企业应关注自己的品牌价值,建立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增进消费者信心和信任感。其中,价值观、情感态度、社群文化是企业在建立品牌时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人民网2023国民消费大会系列—— “2023国民生活节·美好不重样”主题活动启动。(周璨晨摄)

人民网2023国民消费大会系列—— “2023国民生活节·美好不重样”主题活动启动。(周璨晨摄)

作为本次大会的创新亮点之一,人民网2023国民消费大会特别推出了“2023国民生活节·美好不重样”系列主题活动,以“美好盲盒”概念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趣味互动,发放涵盖“衣食住行”各领域的优惠福利,让更多公众参与体验新消费、新场景。

“2023国民生活节·美好不重样”主题沉浸展。(周璨晨摄)

“2023国民生活节·美好不重样”主题沉浸展。(周璨晨摄)

11月23日至30日,广大消费者可以化身“体验官”前往北京市朝阳区悠唐购物中心活动展区,开启“人民优选美好盲盒”,与超级盲盒亲密接触拍照打卡,赢取“最具创意”奖品。12月8日至22日,网友还可通过人民网+客户端、人民网消费微博、人民优选客户端、人民优选微信公众号等参加线上盲盒抽奖,动动手指,获得更多优惠福利。

“2023国民生活节·美好不重样”主题沉浸展。(周璨晨摄)

“2023国民生活节·美好不重样”主题沉浸展。(周璨晨摄)

相关新闻


人民网2023国民消费创新案例正式公布

创新形式直击热点 2023国民消费大会举办在即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3/c1004-40124120.html

健全有效监管、促进良性循环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本报今起推出“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系列报道,采访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对会议精神进行分析解读。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业内普遍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一方面,立足当下做好防范化解风险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在当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着眼长远构建房地产行业发展新模式。

健全有效监管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关于“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等提法备受关注。业内普遍认为,再次强调监管的重要性,不仅是着眼当下化解风险的需要,也意在规范行业长远发展,通过更加严谨、科学、精准的监管措施,提升行业整体防风险能力。

受访专家分析,强调健全和完善房地产监管,一方面是要有效防范头部企业债务违约后,风险向全行业或其他领域蔓延扩散;另一方面要继续压实主体责任,对涉事企业、金融机构等强化全过程、穿透式监管,确保资金依法依规使用,防范潜在风险。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表示,强化监管,可以理解为在微观层面健全完善主体监管和资金监管,在宏观层面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层面,后续可能对一些重要性较强的头部房企以及风险较高的房企加强业务活动以及资金流方面的监测与管理,对预售资金被挪用的监管力度也将持续加强;宏观层面,“三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等宏观审慎管理可能进一步优化,适度减少房企合理融资方面的严格限制。

“近些年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包括债务违约、交付难、资金挪用等,暴露出房企存在的不规范经营等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抓住了防风险的关键,提出了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的监管。”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房企债务违约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些案例融资规模较大且错综复杂。防范类似乱象,亟需监管到位,提出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是明确的导向。

业内人士认为,在强调监管重要性的同时,会议提出主体监管和资金监管并存,进一步明确了将对房企无序加杠杆、投机炒作等引发的各类乱象进行针对性治理。从长远看,确保房企合规经营,确保资金监管到位,不仅有助于加强对购房者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重塑全社会对房地产的信心,推动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促进良性循环

客观上看,与其他许多行业一样,没有金融的资金支持,房地产无法实现长远健康发展。业内人士提到,化解风险重要且紧迫,在此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金融工具的有效参与。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在业内看来,实现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从短期看,是有效化解和防范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的积极举措;从长期看,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也对巩固经济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会议明确提出‘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机制,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对于房地产的定调更为积极。良性循环机制或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袁海霞说。

高和资本执行合伙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以升表示,一个现实问题是,与房地产关联的金融体系都是围绕着住宅开发构建的,这与此前房地产市场更重视销售不无关联。而在销售放缓、不动产租赁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卡点和堵点有待打通。“短期内,防范系统性风险是首要目的。金融支持可帮助房企中短期债务重组、促进保交楼、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起到‘托底’作用。同时,在实业企业缩表的情况下,还应鼓励金融体系中成长出多头力量,特别是鼓励一些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市场,防止价格螺旋式下跌。”周以升说。

11月9日,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3)提到,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央行表态的同时,一些部门也召集多家房企进行座谈,了解行业资金状况和企业融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释放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的信号,随着会议精神的逐步落实,相关部门及各地陆续推出的具体措施,将进一步稳定和提振行业预期。

“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是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方面。”严跃进认为,下一步,各地也需从企业公平竞争、有效化解风险的角度深入理解政策,确保金融机构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公平支持各类房企的合理资金需求。

此前出台的“金融16条”提出,对国有、民营等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一视同仁。目前,民营房企融资需求占比较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支持民营房企融资的政策落实落细,切切实实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到实处,支持民营房企发展。

用好政策工具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地产行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此后,这一提法被多次提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基于对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重大判断,也为新模式如何破题、行业如何发力指明了方向。

“会议强调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我们理解的政策工具箱,包括行政、金融、财税等多方面措施,也说明政策工具要打好组合拳,为提振住房市场提供助力。”严跃进表示,各地用足、用好各类政策工具,不仅需要关注传统的房地产库存、交易、价格等指标,也要关注金融类措施的适配度。

7月底以来,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下调、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相继落实,有力支持了楼市消费。9月至10月房地产市场总体处于小复苏状态,克而瑞数据显示,10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金额7761.4亿元,单月销售规模环比增长1.4%。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构建新发展模式,是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房地产领域的体现。从具体抓手来看,除了稳定满足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外,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建设,将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突破点,也是中长期金融有效支持房地产的发力点。一方面,“三大工程”是支撑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力量,有助于缓解房地产投资过快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在构建新发展模式的要求下,金融支持房地产的方向、力度、重点将出现相应调整或积极变化。

“站在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角度,有必要推进一些结构性的调整。比如在房地产债务重组过程中,可考虑更好地发挥市场化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资机构的作用,将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塑造新的行业生态。”周以升建议,房地产也要考虑创新驱动,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3/c1004-40124307.html

国家数据局运行,更好释放数据价值

  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揭牌。图为北京市民从刚揭牌的国家数据局前经过。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数字平台和数据平台为现代城市治理提供了重要抓手。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打造基层数字经济与市域治理融合发展体系,建成79个智慧平安小区,大幅提升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效率。图为11月16日,工作人员在双井街道市民诉求处置中心的城市智慧大脑系统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自10月25日挂牌以来,国家数据局已运行近1个月。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且保持较高增速。作为新成立的国家部门,国家数据局的运行情况备受海内外关注。

  国家数据局承担哪些与数据有关的职责?接下来有何新部署?对数字经济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中国是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

  今年3月,中国明确组建国家数据局。为何新设这一国家局?具体承担哪些职能?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明确指出,当今社会,数字资源、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必须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开发、利用。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主任卢延纯表示,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首次写入了中央文件,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国家政策层面将数据确立为生产要素的国家。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数据产量、数字经济规模均已跃升至世界前列。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报告,2022年中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预示着数据市场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但也要看到,中国数据市场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瓶颈,如数据管理‘九龙治水’现象突出、数据产权制度不明、数据监管和保障制度不足,需要更多从国家层面上协调统筹、形成合力,为数据要素全链条管理提供基础制度保障,以更好发挥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卢延纯说。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正是要在保持数据安全、行业数据监管、信息化发展、数字政府建设等现行工作格局总体稳定前提下,把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有关职责相对集中。统筹协调是其工作的一大关键词。

  具体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并将部分原先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的职责划入国家数据局。

  “国家数据局的正式成立彰显了国家对数据生产要素和资源属性的重视,有利于集中各方资源,破解目前数据流通利用中的难点,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发展迈入统筹推进的新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毅说。

  让数据“供”出来、“活”起来、“动”起来

  “中央赋予国家数据局一些非常重要的职能,接下来我们要加快推进国家数据局运行,切实履行好职责。”挂牌成立后,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这样表示。

  挂牌近一个月来,国家数据局已在多个场合亮相——

  围绕健全公共数据价格形成机制,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会同国家数据局筹备三组听取相关方面对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公共数据要素特性的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用于数字化发展的公共数据按政府指导定价有偿使用等问题的意见,提出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研究建立公共数据价格形成机制和有关制度规定,促进公共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

  11月10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会上,刘烈宏出席并表示希望北京市在数据“三权”分置制度落地、数据流通交易、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持续探索、先行先试,并将支持先行区在数据要素相关领域积极探索。

  在这次会议上,刘烈宏阐述了关于数据运行的观点。首先是让数据放心“供”出来。他表示,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机制是加快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制度基础,需要进一步通过落地实践探索完善。他希望北京市发挥优势,探索界定数据来源、持有、加工等过程各参与方享有的合法权利,推进健全数据要素各参与方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助力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实践落地。

  其次,让更多数据“活”起来。刘烈宏说,数据流通交易体系是持续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动力源,目前国家数据局正研究起草相关指导文件,从顶层设计推动数据交易流通体系建设。

  此外,刘烈宏还透露,为了让数据安全“动”起来,国家数据局正积极关注数据流通相关技术演进。

  作为新组建的机构,眼下国家数据局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招录人才。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信息,国家数据局今年计划在国考中招录12人,涉及5个司局,专业要求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岗位工作内容涉及数据基础制度和政策研究、数据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据领域技术应用推广示范等多个方面。

  “结合国家数据局的职能定位,这次重点招录既懂专业又懂行业的融合型人才。”刘烈宏说,“围绕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将招聘一些熟悉这类工作、具有良好专业背景、善于做规划、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有工作经历的公务员。”

  多数省份已成立省级数据管理机构

  国家数据局的成立,进一步调动了各方合力推进数据工作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已成立省级数据管理机构。多地表示,将根据国家数据局的工作部署及地方实际,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作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贵州省近5年数字经济规模复合增速达到18.1%,位列全国第一。贵州省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数据已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增长点,今年1-9月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7.9%;深入推进数据流通交易探索,目前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交易额18.5亿元;强化算力建设,全省投运及在建重点数据中心39个。

  “接下来,贵州将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和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力争到202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年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上述负责人说,将深入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出台支持算力建设的创新政策,打造“东数西算”算力服务高地以及服务全国的数据流通交易平台。

  企业也在加快数字产业相关布局。“我们已组建中国电子数据产业集团,建设数据平台和数字平台两大基础性平台,为满足各界对数据价值开发利用的需求提供支撑。”曾毅说,中国电子将以国家数据局成立为契机,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化治理工程在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重要领域和行业开展示范应用,打造数据安全与数据要素领域的多方联合研究枢纽、数据产业链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认为,数据要素化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国际上亦无先例可循。随着中国数字化转型加快,亟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开放多元、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新型治理模式、体系与机制。“期待在国家数据局的统筹规划与推动下,围绕数据要素市场、数字治理体系与数据技术体系‘三大基石’,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我国数字经济有序健康和高水平发展。”梅宏说。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3/c1004-40123998.html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物流短板(市场漫步)

  加快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的迫切需要

  

  前不久,今年我国第1000亿件快件产生,比2022年达到千亿件提前了39天,再次展现出我国物流行业的强大韧性与活力。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农村物流双向流动趋势有所加快,更多农产品正通过快递这张网络销往全国各地。这表明我国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不断健全,县乡市场活力满满。

  农村物流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全力打通农产品出村与消费品下乡的末梢循环。同时要看到,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间资源、人口分布不均,有些偏远地区物流体系建设难度较大,与广大农村群众对物流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物流,更好满足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补齐县乡村物流设施短板,加强资源整合,建设布局合理、统筹运行的服务网络。一直以来,端点需求小、运营服务分散等是农村物流的“老大难”问题,影响了运营成本控制与服务效益改善。为此,要秉持集约高效、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原则,科学谋划县域交通物流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建设。健全完善县域公共配送中心,实现统一采购、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因地制宜分类分级补齐乡镇物流场站短板,优化提升现有场站,提高运营效能。突出抓好村级物流站点布局建设,逐步实现具备条件行政村的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全面覆盖,释放“一点多能”的服务效应。

  持续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农产品销售事关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运得出、卖得好是关键。要在着力完善农村冷链仓储、运输、配送网络等方面下功夫,在重点乡镇和中心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适度集中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促进鲜活农产品降低损耗、错峰销售。在县域重要流通节点,稳步发展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提升分级分拣、加工包装、仓储保鲜、电商直播、市场集散等综合服务能力。要推动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提质增效。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各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物流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要尽快打造一批具有统筹网络设施利用和服务运行能力的龙头物流企业,提高农村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和供需适配精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服务。对于规模相对集中、需求相对密集的物流需求,可推出定制化、公交化快递运行线路。在人口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可推广客运班车带货模式,降低物流运行成本。

  加快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的迫切需要。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将加速建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助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2日 17 版)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2/c1004-40123467.html

加大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交银金租科技租赁在湘落地

  “交银金租科技租赁不仅能有效盘活我们科创类企业的机器设备资产,而且能进一步畅通科创类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我们提供中长期流动资金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渠道金融支持。”参加完签约仪式,湖南省国银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山信心满满。

  为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加大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11月21日,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举办湖南省科技型企业金融政策及服务分享活动,同时现场举办交银金租科技租赁在湘落地签约仪式。

  活动现场,交银金租与湖南省首批获得交银金租科技租赁授信额度的6家科技型企业代表进行现场签约,来自湖南省科技厅及交银金租的专家代表分别就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及交银金租2023年科技租赁业务做宣讲,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范玉顺带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题分享,让现场100余家科技型企业代表收获满满。

  “我们充分发挥交银集团优势,将打造科技金融特色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政府、银行、交易所、企业及资本机构的对接交流平台,创新推出‘交湘科e贷’‘交湘科创贷’等产品,不断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目前已为2330户企业提供近2000亿元授信支持。”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鹏涛表示,近年来,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充分发挥交银集团全牌照优势,积极抢抓湖南省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等发展机遇,通过创新信用贷款产品、举办“走进上交所”等特色活动、打造科技金融模式创新试点支行等方式,全方位加大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

  据悉,交银金租是国内首批成立,目前总资产规模和租赁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本次落地的交银金租科技租赁业务,是交银金租针对科技型企业创新推出的产品与业务模式,基于对租赁物所有权的控制,可以为客户提供2-3年的中长期流动资金,其中,优质企业可放宽至5年。该业务模式围绕设备资产的“买、用、修、卖”全链条生命周期,匹配不同产品,满足科技型企业多种需求。作为“百年交行”金融品牌和服务的延伸,交银金租在中部地区率先与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形成战略合作,将以科技租赁业务为先锋利刃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记者 匡滢)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2/c1004-40123385.html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技能人才前景广阔!这些领域人才缺口将达近3000万人

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5G、虚拟现实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应领域的技能人才需求也不断增长。近期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就专门面向产业需求和行业热点设置了相应赛项,选拔高技能人才。

短短5小时内,参赛队伍需要按照要求先设计测试出汽车计算、传感等功能使用的芯片,然后将芯片整合到一辆小车上,模拟完成仿真路段的自动驾驶应用。在全国工信技术技能大赛决赛现场,来自全国的1055名选手都必须参加类似的实操考核项目。今年大赛共设置汽车芯片开发应用、工业大数据算法、工业互联网安全、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4个赛项,均为当下的行业热点,人才需求迫切。

广东省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 杨旭:汽车芯片封装测试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待遇水平应该会在五位数以上。我们学院现在是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技术等专业,就业率能够达到100%。

在今年新增的另一赛项“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比赛现场,选手使用国产混合现实头戴显示器,对工业生产、文化娱乐等多业态中的应用场景进行开发设计。直接面向产业需求的赛项设置,也吸引了不少企业来到现场发现人才。

广东某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吴边:我们通过选拔赛以及决赛,其实已经发现了一些优秀的选手,他们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时间方面已经相当不错了。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后备人才。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十四五”时期,全国目标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副主任 刘明亮:要把我们产业端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规格、要求、实践标准,引入人才的教育培养和供给端,把平台构建起来。(央视财经)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1/c1004-40122706.html

大江大河众多的云南,为何引水金沙(一线调研)

  滇中引水工程干渠示意图。
  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供图

  云南,地跨六大水系,金沙江、元江奔腾而过,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可就是这样的云南,却连年喊渴,经过多年论证和研究,最终上马我国目前在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

  降水不少,紧邻大江,云南缺水现状缘何而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将带来哪些改变?近日,记者走访滇中引水工程沿线,沿着源头,探访缺水、盼水、引水的来龙去脉。

  ——编 者

  

  九道河隧洞前段管控段落提前7个月完工,观音山倒虹吸雏形初现,石鼓渠首取水口静待提水……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大厅里的大屏幕上,主要节点施工现场实时画面交替呈现,作业进度如何、安全保障措施是否严格落实,一览无余。“这样一项大工程,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建设能力,更考验我们的管理调度能力。”滇中引水建管局建管处副处长钟翔熹介绍,目前各项工程建设工作正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地跨六大水系,金沙江、元江奔腾而过,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的,是云南。

  可就是这样的云南,却连年喊渴,以至于不得不上马我国目前在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大江大河众多,云南为何还要建设滇中引水工程、引水金沙?近日,记者走访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沿线,试图了解滇中地区对水的渴与盼。

  鱼米之乡连年喊渴

  曾经的滇中“鱼米之乡”,如今已不复从前。

  在玉溪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农田科工作人员张丽华的眼中,家乡玉溪市红塔区渐渐变了,童年记忆里的金色海洋,很难再见到了。2009年到2013年,这里连年干旱,让红塔区的水稻不断出现减产。此后,玉溪市农业管理部门开始引导农户“水改旱”、种植玉米,尽管如此,随着干旱频发、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降雨仍然是农民们最大的期盼。

  家住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方屯社区大营村的王大伯刚顺利收完玉米,就开始为小麦发愁。“这两天下了点雨,应该可以顺利发芽。”但小麦生长还有两大难关:12月份和春节前后的干旱。“我们村没有水源,作物生长全靠老天。”

  4月玉溪旱情严重,王大伯家两三亩玉米地,每浇一次得提近200桶水。“干旱对板栗的影响更大。”前两年,王大伯能从一个板栗壳里捡出三个板栗,今年的板栗个头小了,一个壳里也就能挑出一两个板栗。“我们村旱情不算重的,产量虽然低,好在价格高,算下来收入也没少。有的村比我们旱得还厉害,收成不好。”王大伯说。

  今年,玉溪市发生冬春夏连旱,旱情来得早、范围广,旱情最重时,玉溪市近40万亩农作物受旱,一些库塘都见了底。

  不仅是农业生产,城市生活同样受到影响。

  玉溪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王安俊告诉记者:“雨季之初的7月,东风水库蓄水量不到3400万立方米,一旦低于3200万立方米,城镇偏远地区的供水就会出现问题。”在旱情最为严重的6月,偏远山区的近3万名群众,洗衣做饭用水都要精打细算。

  玉溪并非个例。坐拥滇池的省会昆明,即便汛期已至,供水形势仍不乐观:今年7月末,担负昆明主城区供水重任的“七库一站”蓄水同比减少18%。

  总体来看,在滇中地区,旱情并非今年突发,可以算是常态:1950年至2019年,滇中地区发生严重干旱的年份就有30多个。

  昆明是全国14个缺水城市之一,2009年7月至2012年初,整整30个月,昆明没有下过一场大雨。当时喊渴的不仅仅是昆明,云南全省都面临类似问题,曲靖、玉溪、楚雄等滇中地区旱情同样严重。

  极端气候频发,抗旱已是常态,缺水已成为滇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降水不少缘何缺水

  粮食产量占全省35%的滇中地区,深受季风气候影响。玉溪市应急管理局调研员罗金寿介绍:“夏秋季节,西南方向孟加拉湾、东南方向太平洋的水汽带来降雨。雨季降水占总降水量八成以上。”

  然而,季风气候区年际降水量波动大,最需要水时,有时却盼不来雨。春耕期作物生长需水量大,雨季一旦延后,就会导致农业缺水。高处修水库,低处抽水灌溉,前提依然是水库江河中有水。

  不仅降水要看天气,滇中地区人口产业与江河匹配度也不够。

  以玉溪为例,当地不缺大江大河。东部南盘江、南部元江径流量并不低。不过,由于人口产业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人口与江河资源空间匹配度低,多年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9.7%,眼见大江东去,却难饮滔滔江水。此外,由于喀斯特地貌导致的地表径流少,哪怕是在沿江地区,仍有不少群众饮水困难。

  抗旱效果最好的,还是水库。前往滇中引水工程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铁十局项目部途中,工程建设人员介绍,今年当地秋收未受影响。原来,楚雄州禄丰市高峰乡牛街村向阳村背靠中兴井水库,旱季不缺水,确保了作物正常生长。然而,水库规模不大、覆盖范围有限。6月旱情严重时,禄丰出现供水短缺,火车站的厕所甚至因为缺水停用了一周多。

  “就算是玉溪市现有水库全都蓄满水,也还是缺水,水库蓄水能力依然不足,且分布不均、连通不足。”罗金寿表示,由于人口多、产业密集,玉溪市需水量大。城镇生活、工业生产甚至湖泊生态改善,都需要跨流域调水来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冬春旱、夏秋雨,山地多、河谷深是滇中地区的普遍情况,加之喀斯特地貌广布,滇中人民用水难。当前,滇中地区小型水库调节能力不足,大型水库数量不多,水库总库容不足,难以满足滇中地区生产生活需要。

  “用12%的水资源养活全省近半人口,创造六成以上产值。”钟翔熹说,滇中地区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伴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滇中地区用水量不断提升,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昆明、曲靖等滇中城市为缓解城区供水压力绞尽脑汁,兴建水库、改建水网,可由于没有充足水源,日益发展的滇中地区仍难解缺水之困。

  实际上,严重缺水影响的并不仅仅是生产生活,滇中湖泊同样喊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后几位的滇池、杞麓湖、异龙湖都位于滇中地区——人口密集,生产生活用水挤压生态用水,加之水动力不足,滇中湖泊水质改善压力极大。

  域外引水解渴滇中

  “能否从域外引水至滇中?”上世纪50年代起,时任云南省副省长张冲9次穿越虎跳峡,率专家工作组实地考察金沙江,海拔高、流量大、水质优,不出云南省,就有优质引水水源。依托云南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引水金沙有望实现一次提水,全线自流,有效降低引水成本。

  然而,不论如何规划路线,都需面对山川、河谷、断裂带的考验,凭借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无法实现。不过,不管是滇中缺水的现实所需,还是对滇中发展的未来期许,滇中引水工程的论证和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停步。

  2002年以来,全国政协多次考察,积极推动金沙江调水的前期工作。2014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滇中引水工程列入了2014年、2015年和“十三五”期间要规划建设的172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201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滇中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滇中引水工程规划年平均引水量34亿立方米,占金沙江中游水量的比例很小,对金沙江总水量、沿岸生态影响不大,却对滇中地区有着重要意义。

  “补到龙川江的水会流向青山嘴水库,再流向下游受水区。”滇中引水二期工程楚雄段双柏干线平面布置示意图前,中铁八局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总工程师肖仲红用手指勾画路径,向记者介绍。示意图上,引水线路将自来水厂、工业园区、水库等串联,组成新的水网。未来随着滇中引水工程的投用,滇中城市市民将喝上千里之外的金沙江水,工农业生产用水也将得到有效保障。

  从土地流转、管线铺设到覆土复耕,短短几个月,滇中引水二期工程楚雄段子午输水管部分管线已经“消失”在地下。玉米顺利收割,现已种上油菜,当地农民老段期待“地下输水管里的水,能早点浇灌地上的庄稼”,“到时候,收成可就不用再靠天了!”

  张丽华说:“随着滇中引水工程建设,通海县杞麓湖径流区内还将建设高效节水工程,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滇中引水二期工程支线将连接灌区,为沿线地区耕地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水源支持,有效带动节水农业发展。

  这张水网也将串起高原湖泊。据介绍,滇中引水工程年均可向滇池、杞麓湖和异龙湖直接补水6.72亿立方米。此外,通过预留给大理、玉溪的供水口,将有望置换原有的生活生产用水,让更多清水入湖。

  流水不腐,跨流域调水、增强水动力有助于高原湖泊水生态改善。实际上,随着牛栏江向滇池补水,曾经劣Ⅴ类的滇池如今全湖水质已经提升到Ⅳ类。

  “相比牛栏江引水工程,未来滇中引水给滇池预留的补水口更多、补水量更大,8个位于滇池上游的补水口将进一步加速金沙江水对滇池水的置换,再通过滇池出水口螳螂川回到金沙江。”钟翔熹说,八方活水来,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滇池水质。

  据测算,滇中引水工程将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高达113万亩,使超过千万人口受益,创造工业增加值5000多亿元。

  攻坚克难越岭穿山

  世界之最,几乎是工程建设难度大的另一种表达。

  跨越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南盘江四大水系,穿越横断山脉,滇中引水工程干渠长664公里,其中隧洞612公里,占比超九成。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滇中引水工程达成了隧洞输水世界最长、地下泵房世界最大、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直径世界引调水工程最大、提水泵站单机离心泵容量世界最大、提水泵站总装机容量世界最大、地质条件世界引调水工程中最复杂等6项世界之最。

  全长60多公里的香炉山隧洞是滇中引水工程的难中之难,为了提高掘进速度,建设团队采用“弘毅号”TBM掘进。“弘毅号”总重超过2100吨,即便拆卸成零件分别运输,最重的单个部件也超过150吨。“地下斜井坡度大,那么重的零件如果不能及时刹车,会像一枚重量级炸弹一样冲到井下,后果不堪设想!”水电十四局大理一标二段生产副经理毛伟说,项目部先用水泥进行模拟测试,模型重量从70吨逐渐增至160吨,一台前车提供动力,而控制刹车的车辆则从3台逐渐加到5台;为了进一步增加地面摩擦力,还要再次浇筑一层混凝土,在混凝土路面刻槽;正式运输前,还要用喷灯烘干路面,避免打滑。

  位于滇中引水项目末端的红河段一标二标工程,隧洞断面小,作业面积只有16平方米,无法同时容纳扒渣车和作业车。扒渣车移动速度慢,200米得走上1小时,来自中铁十局的项目总工程师叶森泉为省工时,将作业台焊在扒渣车顶端,同时作业。二期配套工程隧洞断面更小,市面上常规的扒渣车无法进入,还要专门定制微型扒渣车。

  站在蔡家村隧洞口远望,3根绿色管道连接两座山。这是国内在建施工规模最大的单体“倒虹吸”引水工程——观音山倒虹吸。为预留管道活动空间,应对地质变化,管道节节拼装,由伸缩节连接。“吊车365天作业,吊着的钢管最轻也有20吨重。工程量大,同样容不得半点疏忽。”中铁七局楚雄九标项目部常务副经理王涛说。

  穿山越岭背后,是工程建设者的付出。“施工必须避开丰水期,只能在旱季作业。”水电十四局石鼓水源工程项目生产副经理陈晓光过去三年,有两个春节盯守在工地。“工地、城区两头跑,项目部的车总是来不及洗,车牌一擦就要进城。”中铁十局楚雄六标项目总工程师洪绍盼说。

  实际上,尽管滇中引水工程依然在建,但沿线周边群众已经从项目中受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桃园村,村民见沉淀池里水清澈,希望引水灌溉。“虽然尾水已经按照标准进行三级沉淀、絮凝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但农业用水可不敢马虎。”叶森泉通过试验田预灌溉、专家样品检测,验收合格才供给农户。

  钟翔熹介绍,截至10月中旬,滇中引水一期输水工程开挖进度超80%。二期配套项目累计完成管道安装134.62公里、隧洞掘进22.95公里,滇中水网正稳步伸到金沙江。

  在樱花谷隧洞,中铁八局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项目负责人罗林杰打着手电,带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前行,他说:“其实每个隧洞正常情况下一天掘进也就是三四米,但总施工长度上千公里的滇中引水工程,靠的就是每天三四米的努力。”在手电光束的尽头,作业面上仍是隆隆作响。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1日 10 版)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1/c1004-40122380.html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健康家电站上产业风口

  近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在2023中国家电健康趋势高峰论坛上表示,健康已成为家电产业的主要创新点,同时也是提振家电消费、促进以旧换新的关键点。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今年1月至9月,保鲜冰箱、净热一体净水器、感应翻盖智能坐便器等健康家电的零售额增速远高于行业增速。北京奥维云网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赵梅梅表示,从市场表现看,家电市场的修复速度落后于整体消费。家电企业应拓展健康等领域的消费需求。

  在今年“双11”电商购物节销售中,美的洗地机和扫地机器人受到消费者欢迎,全屋清洁智能洗地机G9在新品榜上表现抢眼。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策略部负责人许建烽表示,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居室的基础清洁,更加关注深层次、影响健康的清洁需求,如杀菌、除螨、消毒、全屋360度的清洁。3年来,中国洗地机市场的飞跃式发展,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对于更深层次健康需求的有力证明。

  “健康家电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必备品。我们通过数据调研发现,疫情期间,92%的用户会更加关注家电的健康属性,健康、杀菌、消毒、自清洁、保鲜等都是人们选择家电产品时的重要标签。”海尔智家洗碗机全球企划总监肖磊表示。

  《电器》杂志社发布的《2023中国家庭健康家电用户体验调研报告》显示,近七成的受访者认可并需要具有健康功能和属性的家电。然而,在健康需求持续高涨且不断细分的同时,健康家电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并不尽如人意。在有关健康家电整体用户体验感受调查中,“夸大健康卖点,与实际不符”“健康功能效果不明显”是用户反馈较多的问题。

  王雷表示,在提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与会者深入探讨主流家电企业如何通过优秀的健康技术、出色的健康理念以及对消费者负责的品牌影响力,为健康事业保驾护航,很有价值。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携手厨电领军企业方太,共建“烹饪环境与空气治理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绿色健康烹饪研究。本次论坛发布的《2023绿色健康烹饪白皮书》,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联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厨房电器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从烹饪油烟污染现状、排放特征、空气质量影响与危害、绿色和健康烹饪等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绿色健康烹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有助于普及绿色健康烹饪理念,也为厨电行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参考。

  当前,站上产业风口的健康家电,正从健康单品向健康解决方案转型。在以“健康”为主题的创新潮流中,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致力于将健康家电从一个细分的品类扩展为可以智能联动、按需定制的多场景产品中心,健康家电技术从一个跨界领域升级为家电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综合解决方案。一条从产品到场景再到体系的“健康+家电”融合发展路径变得日益清晰。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电器》杂志社主编陈莉表示,中国家电行业已经针对健康领域做了很多努力,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和技术,并正在积极研究和落地智能家居环境下的健康管理,但是消费端对于家电行业在健康领域的这些布局认知度并不算高。“未来,家电与健康两大领域的融合发展,需要业界投入更大的力气进行消费者教育,着力推广健康产品、健康技术、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经济日报记者 周 雷)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0/c1004-40121965.html

全部售罄!开业仅一周 订单爆了 什么这么火?

  随着多地气温下降,冰雪旅游热度正持续升温,各大滑雪场开板迎客,多地滑雪场订单销售量、预售量创2019年以来新高。

  雪场陆续开板

  多地订单量创新高

  连日来,张家口崇礼区雪花飘落在各个雪场,滑雪爱好者们一跃而下,感受着欢乐。这家雪场开业仅一周游客就超两万人次,创五年来新高,这个周末,滑雪场内近1200间酒店客房已全部售罄。

  河北崇礼某滑雪场总经理 邹中桥:(全雪季)根据开板这几天市场火爆的情况来看,应该会突破60万人次。

  长春周边的几家中小型雪场,是吉林省第一批开板的,每天游客接待量都在1000人次以上。

  吉林长春市九台区某滑雪场负责人 郑海涛:非常火爆,3天预售将近15000张雪票。

  在位于哈尔滨的冰雪运动大世界,多台造雪机昼夜不停工,目前门票预订量已经达到2019年的三倍。

  黑龙江哈尔滨某冰雪运动大世界经理 蔡兰菲:哈尔滨市成功申办第9届亚冬会,给雪场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2023年的旅游业迎来了高开高走、逐季回暖的良好态势,我们预计整个冰雪季会超过3亿人次。

  “北雪南移” 南方市场成新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滑雪产业的发展以及冰雪旅游的普及,“南客北上”“北雪南移”等南方游客主导的冰雪游消费新趋势逐渐显现。

  虾饺、肠粉、烧腊,一盘盘正宗的广东菜出现在新疆禾木滑雪场的餐厅,民宿负责人介绍,这个冬天,来自广东、浙江等地的雪友占到了九成。

  新疆禾木某民宿餐厅负责人 戴湘君:我们团队聘请了一名港式的早茶师傅,从广东空运过来的食材大概3天能到我们这里。

  眼下,黑龙江漠河的最低气温已接近零下30摄氏度,旅行社推出的极致寒冷新线路,吸引了大量好奇的南方游客。

  广东游客 冯一常:第一次看到被冰封住的江水,虽然寒冷,但大家都很热情。

  与室外滑雪场不同,南方室内滑雪场有些全年无休或者夜间营业。

  浙江长兴某冰雪世界运营经理 张淼:我们开业到现在总共已经接待了超过5万人次,营收已经突破了1000万元。

  “冷资源”变“热产业” 多地出台优惠政策

  随着冰雪出游人次及旅游消费迎来大幅增长,各地也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冰雪游全产业链加班加点,迎接正在到来的旅游高峰。

  新疆阿勒泰地区各地推出景区免门票、一票通等惠民政策,据统计,阿勒泰地区开板以来累计滑雪人数达86000多人次,营业额2359万元。

  除了传统冰雪项目,多地因地制宜,联合各大航空公司、旅行社、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发新产品和一站式服务,包括极寒挑战、雾凇漂流、雪谷寻鹿、雪地火锅等新玩法也点燃了游客的热情。(央视财经)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0/c1004-40121947.html

泸州老窖入选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十大案例”

为更好总结经验,引领老字号守正创新发展,日前,由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发起并组织评选的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案例正式发布。来自白酒、瓷器、中医药等领域的10家企业入选“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十大案例”,共同诠释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树立了老字号企业弘扬传统、创新发展的典范。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品牌创新、品质创新、营销创新等领域的典型做法和突出成果成功入选,也是白酒行业唯一入选企业。

中华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一直以来,老字号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浓香鼻祖”泸州老窖是在明清36家酿酒作坊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有大型酿酒企业,是浓香技艺的开创者、浓香标准的制定者和浓香品牌的塑造者。作为百年老字号名酒企业,泸州老窖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守正出奇”,不断擦亮老字号金招牌,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正”,是坚守“浓香鼻祖”的历史地位,坚守传统工艺;“奇”,则是创新。

近年来,泸州老窖坚持品牌升级创新,打造“泸州老窖”金字招牌;坚持创新化推动,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坚持国际化发展,助力中国白酒飘香世界。尤其在品牌塑造、品牌创新领域,泸州老窖构建起清晰聚焦的“双品牌、三品系、大单品”品牌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品牌文化赋能措施,着力提升品牌的高度、热度和温度。

在案例遴选过程中,评审专家高度肯定泸州老窖连续举办封藏大典、泸州·高粱红了、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等特色文化IP活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开展经典剧目全国巡演,在全球开展“让世界品味中国”文化之旅行动,在提升品牌热度的同时,塑造了独树一帜的品牌文化。而企业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者建设活动,不仅塑造了高层次的品牌体验,还不断扩大了核心消费者圈层。

为更好地向消费者讲好老字号故事、传递老字号魅力,泸州老窖在产品创新、消费创新上不断探索实践,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了中式果酿酒、养生酒等创新酒类产品。而在消费创新方面,其积极实施营销创新升级,创新打造了国窖1573·冰Joys、窖龄研酒所等沉浸式体验活动;主动开展产品联名,开发出了“白酒风味奶茶”“断片雪糕”等新潮产品;跨界推出“泸州老窖香水”“酒糟面膜”等周边产品,为品牌注入了年轻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基因。

中华老字号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未来,泸州老窖将继续秉承“天地同酿 人间共生”的企业哲学,开拓创新、精耕品牌,勇做“品质创新,品牌革命”的先行者,让中华老字号不断绽放时代魅力。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0/c1004-40121799.html

香格里拉要通火车了(经济新方位·重大工程一线)

  11月15日上午,一列动态检测车从云南丽江站缓缓驶出,途经玉龙雪山、虎跳峡、哈巴雪山,奔向海拔3200米的香格里拉站。

  “动态检测是对线路整体工程建设质量的一次全面‘体检’,标志着滇藏铁路丽香段步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中国铁路昆明局滇西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应武难掩激动的心情,“就要可以坐着火车去美丽的香格里拉了!”

  滇藏铁路丽香段连通云南省丽江市与迪庆藏族自治州,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39.7公里。铁路2014年开工建设,在2万余名建设者历时9年的不懈努力下,近期即将开通运营。

  攻克雪山隧道施工难题

  滇藏铁路丽香段地处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一路翻山越岭、桥隧相连——全线新建桥梁34座、隧道20座,桥隧比高达73.4%。

  软岩大变形、高地应力、高温富水……沿线地质条件复杂,给建设施工带来不小的挑战。其中施工难度最高的隧道,莫过于哈巴雪山隧道。

  哈巴雪山隧道,全长9523米,为Ⅰ级高风险隧道,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像这样集齐了超大埋深、高地应力和软岩大变形的隧道,国内罕见。”承建哈巴雪山隧道的中铁十六局滇藏铁路丽香段项目经理部(以下简称“丽香段项目部”)副经理刘振伟说。

  哈巴雪山隧道项目部的展柜里,一排变形的钢板引起记者注意。经历了巨大的外力撕扯,钢板破碎不堪。这是一股什么力量?刘振伟解释:“哈巴雪山隧道最大埋深1155米,地应力太过强大,相当于深海237米所承受的水压。”一般来说,隧道初期支护与二衬钢板允许接触压力为0.5兆帕,约等于水下50米的压强。但哈巴雪山隧道施工阶段实测接触应力达到2.37兆帕,接近设计允许最大接触应力的5倍。

  在如此强的地应力下施工,隧道极易出现围岩溜坍、支护变形等险情。2021年4月的一天,施工班组在隧道内突遇险情:“当时正进行喷浆作业,掌子面周围的围岩突然下落细粉,我们紧急撤出现场。”刘振伟说,不到2分钟,围岩就出现溜坍,喷涌而出的围岩将几百公斤重的喷浆机都冲出十几米。回想起惊心一刻,刘振伟至今心有余悸。

  掘进、溜坍、再掘进……建设者与围岩反复斗争。为了攻克施工难题,参建单位邀请专家深入隧道“把脉问诊”,形成了一套“先放后抗、抗放结合”的技术措施。“先在隧道正洞的位置挖一个中导洞,释放一部分地应力,然后将中导洞扩挖,扩挖过程中加强支护。”刘振伟介绍,一般的隧道支护只需要做到一衬一护,但哈巴雪山隧道用到了一衬三护以抵消地应力。

  今年7月8日,哈巴雪山隧道终于完工。本该去年10月退休的丽香段项目部实验室主任李德成很欣慰:“这是我职业生涯里建设的最后一个隧道,也是最难的隧道。如今我可以放心退休了!”

  钢铁长龙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

  滇藏铁路丽香段沿线有多个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一路与绿水青山相伴。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为减小施工对沿线生态的影响,参建各方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优先。

  距哈巴雪山隧道进口约40米处,记者看到一座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站。一根粗壮的管道从隧道内探出,接入污水处理站的前置沉淀池。隧道涌水和施工废水在此初次沉淀,过滤碎石泥沙等颗粒物,再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水还要经过末端的三级污水沉淀池进行沉淀。

  “哈巴雪山隧道进口位于虎跳峡旅游风景区和金沙江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开工前我们先修建了这座污水处理站。”丽香段项目部副经理、环保领导小组负责人刁峰告诉记者,经过处理的废水再用于施工现场、拌和站等区域的洒水降尘,实现在工区内循环使用。

  施工废水循环使用,废土弃渣则集中统一处理。丽香段金沙江特大桥两岸分别为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桥梁承建方中铁大桥局选址弃渣场时远离环境敏感区,按照“先挡后弃”原则,优先施工挡护工程,尽可能多地剥离地表土,然后从低到高分层弃土。弃渣完成后,再按照复垦方案,用剥离的表土及时覆土复绿。

  “每到雨季,我们会安排专人巡查弃渣场、拌和站等环保风险隐患点,检查有没有出现沟渠堵塞或边坡垮塌造成水土流失等情况。”中铁大桥局金沙江特大桥项目部负责人伍小团说。

  据介绍,滇藏铁路丽香段全线共建设8座污水处理站,修建40余座沉淀池,支砌挡护设施约10.5万立方米,绿化种植约18.7万平方米,铺展出钢铁长龙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和谐画卷。

  填补路网空白,助推沿线发展

  滇藏铁路丽香段通车后,迪庆藏族自治州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这将填补滇西北地区铁路网络空白,完善区域内交通格局,助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对丽江和迪庆的旅游从业者而言,铁路即将开通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火车向北跨越金沙江,经小中甸至香格里拉,穿过玉龙雪山、虎跳峡、哈巴雪山等著名景区,穿越地区为藏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所到之处皆美景。

  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村民段淑英对铁路通车很是期待。今年8月,她家的农家乐完成改造投入使用,扩建后有30间客房,还能接待20桌游客就餐。“我家离虎跳峡景区只有20多公里,铁路通车后能带来更多游客,生意一定会更红火。”段淑英说。

  丽江市新云岭旅行社负责人何兰一直关注着铁路建设进展。以前,从丽江到香格里拉只能乘坐汽车,雨季路况不好,单程要3个多小时。铁路开通后,两地通达度大大提高,游客量有望大幅提升。何兰认为,从长远看,铁路会将区域串联成“一个大景区”,促进滇西全域旅游发展。

  滇藏铁路丽香段的开通,对带动沿线地区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谈及铁路即将通车的话题,香格里拉市高原精酿工艺啤酒有限公司负责人卓玛拉姆说:“现在我们的包装材料通过公路货运进来,碰到雨雪天气,公路运输不稳定,会影响企业生产。铁路货运更安全、稳定、高效,我们的青稞啤酒也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香格里拉海关统计,今年1—9月,迪庆出口总值2617万元,出口产品主要为青稞啤酒、松茸、牛肝菌、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

  “滇藏铁路丽香段融入我国发达的交通网络,将和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大通道接轨。”香格里拉海关综合业务科副科长陈佳说,“相信会有更多高原‘土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0日 02 版)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0/c1004-40121548.html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与大熊猫频繁相遇 我国多举措提升大熊猫种群保护水平

  从“难以相见”到“频繁相遇”——

  我国多举措提升大熊猫种群保护水平

  11月17日,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四川成都揭牌。该中心整合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家科研机构资源,聚集全国大熊猫科研优秀团队,是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的世界级平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成立了由魏辅文院士牵头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学术委员会和大熊猫保护国家创新联盟,还将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并大力推动创建大熊猫等濒危动物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

  从人工圈养到探索野化放归,从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到实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自1963年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等第一批保护区建设启动以来,我国大熊猫保护的模式和经验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成功案例。

  国家公园:与大熊猫频繁相遇

  从青藏高原东缘沿着横断山向北延展到秦岭。多年来,67个大熊猫保护区在这块区域陆续建成。2021年正式设立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为大熊猫及其伞护物种建设了一个更加完整、连续、广阔的家园。目前,这里的1340只野生大熊猫,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总数量的71.89%。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监测队员杨文刚、曾永兵在牛头山开展野外调查时,曾在一天之内目击3只野生大熊猫。

  从“难以相见”到“频繁相遇”,这背后是显而易见的保护成效。“我们在一些区域开展的大熊猫DNA个体识别表明,各区域的个体数量都有所增加,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这也是可遇见率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工圈养:破解繁育三难密码

  早在1953年,我国就开始在动物园开展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然而,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存活难等问题长时间无法破解。直到1995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破解圈养大熊猫三难密码后,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才得以长足发展。

  “圈养大熊猫为我国开展大熊猫一系列延伸性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除了保存种源的功能,还为国际交流合作、野化放归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繁育专家魏荣平介绍。

  随着大熊猫人工繁育、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体系的构建,我国圈养大熊猫从最初的10只发展壮大到目前的670余只,基本实现了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为世界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目前,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并借助分子遗传学技术和国际先进的谱系管理理念,合理安排繁殖计划,推动种群单位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发展的重点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遗传质量转变。

  野化放归:助力野生种群复壮

  200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2010年,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大熊猫野化放归迎来了最佳重启时机。同时,“母兽带崽”的野化培训方法取得重大突破,卧龙核桃坪成为国内首个野化培训基地。“让有野外经验的母兽在自然环境下设立的培训圈内产崽,再让放归个体跟随母亲成长,习得野外生存技能,整个过程减少人为干预和影响,保持幼崽的野性。”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野化放归项目执行负责人吴代福说。

  2012年10月,全球首只在卧龙野化培训场出生的熊猫宝宝——雄性大熊猫“淘淘”,被放归到种群密度极低的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奔向野外独自求生。“淘淘”成为第一只通过“母兽带崽”方法成功野化放归并存活下来的圈养大熊猫。

  考虑到雌性大熊猫是潜在的繁殖资源,更容易被野生种群接受,此后的放归都以雌性为主。此后,随着项目的开展,大熊猫野化和放归关键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放归工作从栗子坪所在的小相岭山系扩大到岷山山系。近20年来,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技术体系和放归监测技术体系。

  据介绍,国家林草局、四川省林草局、成都市政府联合出资首期1.1亿元设立大熊猫保护研究基金,启动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圈养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两个重大联合攻关课题。未来将进一步规范大熊猫圈养种群繁育和遗传资源管理,提高大熊猫人工繁育条件和技术能力,科学有序扩展优质种群规模,促进圈养大熊猫种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9/c1004-40121365.html

国产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完成首座超深竖井施工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樊曦)记者18日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国产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在上海静安区地下深处掘进,目前已完成地下智慧车库项目首座超深竖井施工任务。

据中铁十五局一公司党委书记王东欣介绍,“梦想号”由中铁十五局和铁建重工集团联合打造,是国产首台23米级超大直径掘进机,最大开挖深度达80米,负责建设上海静安垂直掘进地下智慧车库项目两座直径23米、深50.5米的竖井。竖井建成后将成为可容纳304个车位的两座智慧地下停车库。

上海静安垂直掘进地下智慧车库项目是上海首个垂直掘进(盾构)地下智慧车库工程。该项目利用公共绿地地下空间,采用装配式竖井垂直掘进技术建设两座智慧地下停车库,建成后单车平均存取时间约90秒。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9/c1004-40121243.html

长三角一体化丨“海陆双拼”构建“出海”新通道 长三角海铁联运货量快速增长

  新华社上海11月18日电(记者贾远琨)记者18日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前十月,长三角主要港口海铁联运共完成196万标准箱,同比增加23.9万标准箱,增幅为13.9%。

  海铁联运因运送能力强大、运输价格优惠、到货时间精准等特点,受到外向型企业青睐。今年以来,长三角海铁联运货量增长明显,其中“中国车”的“海陆双拼”运输模式,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近日,一列装载117辆新能源汽车整车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从江苏常州出发,抵达宁波舟山港铁路穿山港站,随后搭乘集装箱船出口欧洲。今年以来,常州已有近1.6万辆新能源汽车通过海铁联运发往世界各地。这些新能源汽车大部分销往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今年又新增了澳大利亚、印度、泰国等目的地。

  上海港也迎来新能源车出口潮,海铁联运助力“中国车”的“全球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海铁联运公司市场部经理沈海介绍,海铁联运更好地解决了客户出海新通道问题。将新能源车装进集装箱,通过铁路运到上海港,再通过滚装船或集装箱船等“漂洋过海”,这样可以减少15%左右的成本。

  为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与长三角各港口相关部门,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企业,量身定制高效便捷的海铁联运物流方案,确保货物安全、快速装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货运“流量”体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今年前十月,长三角地区中欧班列货量也呈现快速增长。其中,连云港中欧班列共开行511列(含回程),同比增长8.3%;发运5万标准箱,同比增加3637标准箱。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连云港中欧班列已经布局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4个铁路出境口岸,实现对中欧、中亚地区主要站点的全覆盖,开行至中亚五国以及中吉乌、中蒙、中俄、中欧、中土共6条班列线路。

  除了海铁联运、中欧班列,中远海运等航运物流企业还加快形成江海直达、江海联运、“公铁水”有机衔接的物流体系,着力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夯实港航贸一体化基础。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8/c1004-40121230.html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中沙投资合作前景广阔”

第七届沙特阿拉伯“未来投资倡议”大会近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办,吸引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0名代表参会。图为与会人员在大会会场观看开幕式。
“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供图

第七届沙特阿拉伯“未来投资倡议”大会日前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未来投资倡议”大会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投资和创新论坛,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0名代表围绕能源、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其中,约有300名中国企业机构代表参会,中沙合作议题备受多方关注。

世界银行行长班加表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在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同时世界也面临发展不平等、贫困、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世界上的问题很多,我们无法独自解决,需要携手应对”。沙特公共投资基金负责人亚西尔·鲁迈延表示,各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重视创新和科技以更好应对各种挑战,“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会专门举办了“中国之夜”专题活动。“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表示,沙特自实施“2030愿景”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希望与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石化加工、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强合作,期待更多中国企业到沙特投资。”

沙特投资部副大臣萨利赫·阿里·哈卜提表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高度对接,双方在经贸投资等领域合作不断扩大。2022年,中国与沙特的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首届中阿峰会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政府和企业代表团到沙特考察调研,沙中投资合作前景广阔,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国际能源论坛秘书长约瑟夫·麦克莫尼格尔对本报记者表示,中东国家正在努力推动能源转型。“中国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可以更好助力地区国家能源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由中国投资机构易达资本等参与投资的中东在线咖啡配送平台——COFE正在中东和北非区域不断拓展。该公司创始人阿里·易卜拉欣近期到中国云南、上海等地区调研。“我看到中国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美丽风光,中国推进乡村振兴成就巨大、极有意义。”易卜拉欣表示,“中国咖啡生产设备先进,期待能和更多中国合作伙伴建立联系。”

“在沙特举办的农业展上,我看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农业机械和解决方案。”沙特一家农业公司的负责人阿卜杜勒阿齐兹表示,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企业进入沙特。“中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农业技术发达,沙特正在积极发展多元经济,希望沙中在农业领域开展更多合作。”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8/c1004-40121012.html

三部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吴雨)记者17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会议,表示将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力度,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当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了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在房地产金融领域,三部门要求,各金融机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推动行业并购重组,积极服务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

  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面,三部门要求,金融机构要完善工作机制,与融资平台开展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合理降低债务成本、优化期限结构,确保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落实落细。

  三部门表示,下一步,要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8/c1004-40120955.html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网商银行亮相新加坡金融科技节 向世界展示中国小微金融科技

“百灵在新加坡能用吗?”

“你们的智能风控系统是自建还是购买科技公司的服务?”

“越南也有很多小微企业,我们有机会合作吗?”

11月16日,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网商银行的展台围满了东南亚多个国家银行家与金融科技从业者,纷纷想要“取取经”。

今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的主题为“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网商银行副行长江浩参与beneficial AI主题论坛并发表演讲,分享网商银行的AI风控探索。

网商银行新一代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作为AI创新应用参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小微金融科技。

AI将推动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普惠

“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AI。金融机构不能再问‘如果’,而要问‘如何’拥抱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江浩表示。

网商银行的同台企业包括波士顿咨询、IBM、微软以及汇丰银行等。波士顿咨询通过研究全球银行对于AI浪潮的感受与反馈,认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金融行业用户体验、服务模式,将带来改变游戏规则的结果。

作为科技企业的微软与IBM提出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能带来共赢,AI能带来银行服务管理与服务效率的飞跃。汇丰银行表示AI将推动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普惠,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及初创企业。

“在网商银行,AI应用已经深入到了信贷最核心的风控系统。实践证明,它能让好的、稀缺的金融服务惠及普通的小微经营者。”江浩表示。

首先,AI能拓宽小微金融的服务广度。针对农村金融中抵押物少、资产数字化程度低、客户分散等问题,网商银行大山雀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等AI算法对公开的遥感卫星图片进行解析,识别地块上种什么、种多少、种得好不好等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充分地评估农户的经营状况,为他们提供信贷服务。

大山雀可以精准识别水稻、玉米、小麦、苹果、柑橘等主粮作物和经济作物,累计服务种植户超150万。“这一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首创。”

其次,AI的应用能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网商银行的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相当于一个AI信贷审批员。当用户授权主动提供碎片化信息——合同、发票、卡车照片、门店照片等材料后,百灵能分析小微用户的经营情况,从而提升他们的信贷满足度。目前,百灵已经累计服务800万小微客户。

东南亚银行纷纷取经“中国经验”

网商银行的“科技之鸟”,还飞入了新加坡金融科技节的展区。开幕当天,就吸引包括马来西亚政府人员、越南和印度多国金融机构的高管围观。

而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前夕,来自新加坡、文莱等6个国家的银行CTO、首席执行官,也曾组团前往网商银行交流。

在了解网商银行310服务模式(3分钟申请、1秒钟放款、0人工干预)和智能风控系统之后,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称道AI风控在服务千万级小微用户的同时,依然能有良好的风险表现。

《亚洲银行家》研究显示,2021年亚太地区小微金融缺口达到1800亿美元,并呈现扩大趋势。市场需求旺盛而金融服务覆盖并不充分,东南亚国家正在成为数字银行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中国经验”成为许多创业者的“操作指南”。

今年9月,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获得全球中小微企业论坛颁发的金融奖?产品创新金奖。这一奖项被誉为普惠金融领域的“诺贝尔奖”。

中国是小微金融科技创新最好的土壤

为什么在小微金融科技应用创新方面,中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江浩认为,首先得益于中国政府对数据应用创新的包容与支持。2015年,网商银行成立之初,就采用大数据风控,使得310的服务模式成为可能。手机点一点,9成业务网上办,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标配。

其次,中国拥有最好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和创新场景。网商银行嵌入淘宝、天猫、支付宝平台。淘宝卖家、小店店主乃至卡车司机,都能在这些平台的商家工具里获得信贷服务。每3个淘宝天猫商家,就有1个用过网商银行。“我们让自己成为这些平台的商家工具。”

“长在”支付宝里,有支付宝就能用,使得网商银行在服务最广泛的小微群体时,还能为他们提供支付、结算等工具和产品。

“今天我们看到国际上的一些创新,比如金融和互联网平台的融合,电商平台、外卖平台,以及支付工具、电子钱包也开始为平台中小商家提供信贷服务。在中国,我们做得更早,走得更远。”江浩说。

此外,中国拥有数量最庞大的小微企业,需求复杂而多元,是小微金融科技创新最好的土壤。蚂蚁集团已经开始将其在国内沉淀的小微信贷技术、经验输出海外市场。比如在孟加拉,蚂蚁集团与当地最大的电子钱包Bkash共建智能风控系统。合作以来,Bkash用户翻了3.3倍,每月的信贷金额翻了7.2倍。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7/c1004-40120332.html

淘宝:第二季度用户数、交易买家数、订单量持续增长

11月16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24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淘宝APP用户数、交易买家数、订单量持续增长,88VIP会员同比两位数增长,规模超3000万,用户规模、用户质量、商家规模、市场规模等优势进一步扩大。

财报显示,在持续投入做大用户规模和商家规模的同时,淘天集团核心业绩指标继续保持增长,客户管理收入(CMR)和经调整EBITA均同比增长3%,与市场预期一致。“用户增长→商家增长→生意增长→收入增长”的正向循环进一步得到验证。

本季度淘宝价格力策略成效显著。10月数据显示,近30日淘宝全网低价商品平均流量涨幅达到62.5%。天猫双11期间,新增的两个价格力货盘,“官方立减”订单量超2.1亿,“天天低价”订单量近9千万,三线以下市场增加2000余万购买用户和1.4亿笔新订单。淘宝已经在供给、流量、机制、生态上,构建出系统化的低价能力,形成稳固的低价心智。

内容生态投入换来强劲增长。今年以来,淘宝短视频内容生态高速发展,逐步形成淘宝特色的内容社区,吸引超过20万达人、1000家专业机构入驻。双11数据显示,淘宝短视频观看用户同比增长142%,观看时长同比增长439%,商家日均发布短视频数量同比增长238%,内容达人和机构整体收入同比增长777%。

直播生态爆发式增长。双11全周期共出现89个破亿直播间,其中达播25个,店播64个,有8个达播和10个店播首次破亿,破多项历史记录。运动户外、食品、珠宝、家居、健康、服饰等多行业店播高速增长,店播从营销工具升级为商家经营的核心阵地。

价格力、内容生态和直播的投入,不断提升用户对淘宝的主动访问,持续扩大用户优势。双11全周期累计访问用户数超8亿,创下历史峰值。财报显示,二季度淘宝APP用户数和交易买家数同步增长。据高盛中国互联网月度报告,淘宝DAU(日活跃用户数)已连续八个月增长,9月增幅达6%。据Questmobile,2023年10月24日双11预售当天,淘宝APP活跃用户数达5.07亿,DAU同比增幅超5%。

对用户的精细化运营获得显著正反馈。今年以来,淘宝在商家会员上推出系列新动作,促进潜客、新客大量向会员、粉丝转化,用户质量提升明显。双11全周期,累计为商家带来新增会员规模超1亿,全平台商家会员规模同比增长近30%,商家会员订单连续多日增长超100%。88VIP规模在双11突破3200万,成交同比两位数增长,高购买力用户份额再创新高。

用户侧连续增长,同步带动供给侧活跃度提升。至10月底的新财年内,淘宝天猫新开店铺累积已超341万,10月参与私域运营的活跃商家规模,相比3月增幅达100%。双11期间,周主动运营商家数同比增长150%,日均广告付费商家数同比两位数增长。

今年5月,淘天集团CEO戴珊公布“用户为先、生态繁荣、科技驱动”三大战略。分析人士指出,三大战略意在扩大淘宝在用户侧和供给侧的领先优势,形成乘数效应,而以AI为代表的科技能力,则是放大乘数效应、提升转化率的关键杠杆。

本季度,淘宝的两大广告营销平台,万象台无界版和阿里妈妈百灵完成系列AI升级,形成包括货品运营、用户运营、活动场景、店铺运营等在内的一站式AI能力,显著提升商家经营效率。商家使用AI工具出现规模化趋势,仅天猫双11期间就产生了超15亿次调用。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7/c1004-40120295.html

广发银行: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内涵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配置资源要素的枢纽,更是实现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助燃剂”。近年来,广发银行持续加大金融服务供给,着力解决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呈现“量增”“面扩”“质提”“价降”特点。截至2023年9月末,广发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4920亿元。

  宁波,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工业城市,经济外向度高,港口及制造业优势突出,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广发银行宁波分行聚焦城市建设、宁波制造、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全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实际行动将服务实体经济融入自身全面高质量发展格局中。

  金融赋能 力挺制造业“强筋健骨”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宁波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批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数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广发银行宁波分行深入贯彻宁波市委市政府、监管部门关于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围绕 “十四五”时期宁波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总体目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稳步提升服务制造业企业水平,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辅助培育“专精特新”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精准、有效支持辖内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9月末,广发银行宁波分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130亿元。

  宁波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核心设备组串式逆变器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发银行宁波分行自2019 年与企业建立授信关系。在企业上市前,根据企业不断增长的授信需求,为企业提供敞口2.5亿元信用贷款;企业上市后,配置专业的账户服务、定制的闲置募集资金和结算资金理财产品。截至目前,广发银行宁波分行已为企业及其子公司授信9.9亿元综合授信额度,全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扎实服务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金融助力 提升甬城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宁波市作为“杭甬双城记”主角之一,正在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行动计划。普惠金融是金融支持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广发银行宁波分行聚焦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将普惠金融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机制,稳步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加快产品迭代创新,致力于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努力纾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从产品端发力。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推出“税银通2.0”“小微E秒贷”线上产品,将客户的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贷款“一站式”优质高效服务。截至9月末,广发银行宁波分行“税银通”及“小微E秒贷”产品余额合计超1.2亿元。立足各郊县农业产业优势和客群场景特点,全力推广“乡村振兴贷”产品,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截至9月末,分行“乡村振兴贷”余额较年初增加27.6%。二是政策端保障。积极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的接续转换工作,开展无还本续贷服务,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截至9月末,广发银行宁波分行“无还本续贷业务+循环贷”余额较年初增加30.2%。

  金融服务 增添城市生活幸福底色

  宁波市已连续13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与城市的基础建设息息相关。

  广发银行宁波分行发挥综合金融优势,积极寻求在交通互联互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上的重大突破。一方面,广发银行宁波分行联合中国人寿旗下其他成员单位运用债权产品重点支持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相关领域发展。陆续协同落地宁波海城历史文化街区保债计划、宁波交投保险投集合信托计划、宁波轨交永续债等项目,累计获批项目总额超百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宁波轨道交通6号、8号线等重点工程项目。截至9月末,广发银行宁波分行向市重点项目工程累计授信超15亿元、累计投放超4亿元。同时,积极参与江北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项目,精心打造专项债业务全流程综合金融服务。截至9月末,宁波分行专项债项目发行金额合计超4.75亿元(含续发),涉及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碳中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水利综合治理等领域。项目建成实施后,将极大改善河网生态水环境,提升高能级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百姓生活品质。

  面向未来,广发银行宁波分行将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引领,坚定不移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秉承与地区经济同命运、共成长的使命初心,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内涵,努力开辟具有广发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7/c1004-40120285.html

技改赋能发展 产业提档升级(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近年来,山东枣庄深入实施技改焕新行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培育技改领军企业,创新金融支持措施,发挥科创平台纽带作用……通过智能化技改,枣庄传统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参观水泥企业,本以为是尘烟弥漫、噪声嘈杂,当记者走进位于山东省枣庄市的东郭水泥厂时,却有点出乎意料——

  偌大的生产车间,窗明几净,一块块粗粝的石头,在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上经过原料粉磨、生料制备、旋窑煅烧等工序,“安静”地变身为各种标号水泥,被运往各地。

  在枣庄,类似的智能工厂还有不少。作为一座传统老工业城市,近年来,枣庄市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实施技改焕新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据统计,今年1—9月,全市在库工业技改项目419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4%。

  升级技术工艺,培育技改领军企业

  在山东精工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名工人聚精会神地盯着生产线。伴随着“隆隆”的设备声,一批批锂离子单体圆柱电池源源不断下线,整个过程流畅高效,实现了高精度、高速度的生产。

  精工电子是枣庄市锂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

  “锂电池制作工艺复杂,生产过程涉及50多道工序。技改前,这些工序及数据统计只能依赖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精工电子总裁柯西文说,“随着锂电新能源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生产所需的大量人力需求和难以控制的误差,制约了企业发展。”

  转变始于2020年,《山东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为全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改制定了一张“规划图”。

  好风凭借力。根据这张“规划图”,枣庄市借势实施技改焕新行动,制定全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以此推动企业转型、工业发展。

  技改焕新,怎么改、新在哪?“我们支持一批优势传统企业走在前,通过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引导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智能工厂。”枣庄市工信局局长刘宗国介绍。

  通过探索“四新”工艺,精工电子建立了全套精密、高效、智能的磷酸铁锂材料以及锂电池生产线,并搭载了先进的控制系统。“有了这套系统,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生产链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柯西文介绍,“相比过去,成本更低了,产能扩大了3倍,产品质量稳定性也更高。”

  “在枣庄,还有许多像精工电子这样的技改领军企业,带动全市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枣庄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市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许桂良说。

  创新投保贷联动,激发企业技改活力

  实施技改项目,资金投入大,动辄上千万元,不少中小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位于薛城区的山东中力高压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就曾陷入这种窘境。“四处考察后,企业决定实施技改,计划建设年产5万台智控阀门的生产线项目。”回想起技改初期的困难,公司董事长杜宜俊记忆犹新,“翻看公司家底,钱不够,真是难倒了我们。”

  不是没想过贷款。但企业规模不大,担保公司不愿保、金融机构不敢贷,导致贷款难批。

  “区里了解到企业需求后,立刻派出服务专员,帮我们与市、区业务部门对接。”杜宜俊说,“去年8月,我们获得枣庄市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3000万元、市技改基金跟投的1000万元、市级技改设备奖补金额32.9万元。”

  企业如何顺利贷到款?原来,2021年开始,枣庄市创新实施“政投保贷券服+企业”的智能化技改新模式,通过政府支持、基金跟投、融资担保、贷款联动、证券助力、专业服务等措施,帮助企业解决技改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枣庄市政府设立了总规模25亿元的工业技改基金,引入枣庄银行等金融机构,并吸纳市融资担保公司加入,建立起技改基金投保贷联动联席会议,按照“一企一议”的原则,对技改基金拟投项目授信开辟绿色融资通道。

  “金融机构按照市技改基金投资额3至5倍的比例提供工业项目贷款,并与市融资担保公司按照2∶8的比例,承担投保贷联动项目贷款风险,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拓宽了技改资金的来源渠道。”刘宗国说。

  “依托这笔资金,企业成功完成了技改,项目去年顺利投产。”杜宜俊说,“关键时刻,是政府精准的支持政策、及时的金融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助力。”

  截至目前,枣庄市技改基金已投向23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4.97亿元;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90余家企业技改项目提供担保金额4.4亿元;市内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技改专项贷款4.72亿元。

  搭建科创平台,拓展技改转型空间

  “你们居然有这么先进的仪器?我们那还没有呢!”在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看到一台台高精尖试验设备,一位前来参观的高校教授羡慕不已。

  2019年,中建材科创院落户枣庄。“我们将中建材科创院列为全市重点引进的科创平台,也是看中了他们的人才优势和先进完备的试验设备。”枣庄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祝世峰介绍。

  中建材科创院拥有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省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等省市级创新平台8个、协同创新平台8个,其牵头建设的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引进院士等高层次人才60人,聚集“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近60个。

  引进这类科创平台有什么用?山东中汇城市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唐文峰深有感触:“近年来,企业加快向绿色建筑转型发展,可引进人才和设备不易,技术改造也比较困难,节能减碳建材使用率迟迟提不上来,转型遇到了难关。”

  枣庄市科技局工作人员来企业调研,唐文峰把烦恼一吐为快。于是,枣庄市科技局以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为纽带,发挥共同体平台资源优势,组织中建材科创院与中汇集团共同承担省新型绿色建材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

  “中建材科创院指导企业实施技改,开发出结构保温一体化构造设计和热工优化技术,在节能建筑上实现应用。与普通砌筑墙体相比,新技术降低了墙体传热系数,实现了降碳减排。”唐文峰说。

  用好科创平台,拓展技改空间。在枣庄,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截至目前,枣庄市已与浙大山东工研院、上海交大(枣庄)智能制造产业赋能研究院、深兰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拥有各类科创平台1521个,其中省级以上347个。

  “智能化技改是激发传统产业动能的重要手段,是枣庄实现弯道超车、转型突围的必然选择。未来,要持续完善政策配套,释放技改惠企红利,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产业提档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刘宗国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7日 10 版)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7/c1004-40120068.html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腾讯今年三季度数实经济收入突破520亿

  今年三季度,腾讯在核心业务稳固增长外,向外界展现出更多的惊喜。

  11月15日,腾讯控股最新财报显示,腾讯积极落实增效提质举措,拓展含金量更高的新业务,并在大模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本季实现营收1546.3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Non-IFRS)449.2亿元,同比增长39%。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腾讯净利增速持续多个季度领先于营收增速,本季度净利润率进一步提高至29%,显示腾讯在追求更优质增长的方向上持续迈进。

  微信生态商业化成为腾讯持续获得优质收入的强劲动力。季度内,视频号、小程序、小游戏、企业微信等创新业务蓬勃发展,为腾讯源源不断贡献高质量收入。

  同时,大模型的引入驱动腾讯业务效率不断提升,目前已有超过180个内部业务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其中,大模型显著提升广告的精准推荐和归因能力,带动本季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0%,增速领先于行业大盘。

  技术革新的背后,腾讯年内累计研发投入超过476亿元。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我们实现了坚实且高质量的收入增长,显著的利润率提升,以及结构性经营杠杆。视频号和小游戏等新兴业务为我们贡献了高利润率的收入来源,同时我们将重心从发展空间较少的业务转移至增长潜力更高的业务。我们正在加大投资人工智能模型,为我们的产品赋予新的功能,并提升对内容和广告的精准推荐能力。我们不仅致力于将领先的人工智能能力定位为自身业务发展的倍增器,也让其为我们的企业客户,乃至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泛内循环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30%,微信生态贡献可持续优质收入

  Q3财报显示,本季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达13.36亿,同比增长2%。微信生态的黏性和活跃度持续增强,为创作者、开发者、商家提供创收助力,同时推动自身商业价值变现,持续贡献高毛利收入。

  作为微信生态内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之一,视频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季度,视频号总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50%,原创内容播放量增长强劲。视频号成功孵化出越来越多原创作者,为自身内容生态带来共赢,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内容质量和多样性。

  视频号对腾讯而言虽处于红利释放早期,但已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量。仅上季度视频号广告收入就突破30亿元,本季视频号广告收入环比增长显著,得益于播放量和用户使用时长的增加,同时广告加载率百分比保持稳定。此外,视频号直播技术服务费也成为了腾讯企业服务收入的重要来源,极大地改善了该业务的利润率。

  除视频号外,微信生态内的其他创新业务如小程序、小游戏、企业微信和搜一搜等也不断带来惊喜。财报披露,小游戏平台服务费增加,贡献社交网络收入增量。

  据财报,本季腾讯泛内循环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微信广告收入。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微信生态内各种创新工具的综合助力,包括链接微信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和企业微信落地页的广告收入,为广告主大幅提升获客效益、加强与潜在消费者的互动,以及销售转化率。

  随着微信不断优化产品,积极探索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与各行业和13亿用户共同构建更广泛的数字生活,未来有望释放更大的价值。

  AI技术创造新潜力,腾讯混元助力内外部提效

  如果说微信生态的发展潜力源于商业价值实现,那么AI技术的引入则为腾讯开拓了全新的战略视野。

  广告业务是大模型应用价值最显著的领域之一。本季腾讯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0%至257亿元,增速领先于广告行业大盘。据财报,腾讯拓展了广告人工智能模型的参数,以提高定向和归因的准确性。同时腾讯向广告主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他们能够通过文本描述自动生成广告素材,并适配各广告库存生成多尺寸的素材。

  今年9月,腾讯混元大模型在公开亮相后,因其超千亿参数规模、超2万亿tokens的预训练语料和全链路自研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仅一个月后,腾讯混元再次升级,开放“文生图”功能,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稳步提升。

  腾讯混元大模型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更因其实用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瞩目。在腾讯内部,超过180个业务已接入腾讯混元进行测试,并取得初步效果,包括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企业微信、腾讯广告、微信支付和微信搜一搜等。

  除了在内部应用,腾讯混元大模型还通过腾讯云对外开放,为不同行业提供支持。众多客户已将其应用于智能问答、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多个场景,涉及零售、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积极助力合作伙伴提效。此外,今年9月,腾讯混元也已开始面向C端用户开放体验。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后,腾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本季度腾讯研发开支为164.5亿元,自2018年以来,腾讯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2532.2亿元。

  另外,截至9月底,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6.9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3.5万件,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一。

  数实繁荣进入新阶段,数实经济收入突破520亿元

  腾讯能够持续推动变革、创新和长期增长,得益于其基础业务的稳固支撑。财报显示,作为腾讯最大的营收贡献板块,本季度代表数实经济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6%至520.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其营收占比已经连续10个季度超过30%,本季度为34%。

  财报指出,本季金融科技服务收入维持双位数同比增长,得益于商业支付活动增加和理财服务收入增长。企业服务收入较上个季度实现更快的同比增长,得益于腾讯在前期进行的云服务业务结构优化,以及视频号带货技术服务费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腾讯企业服务业务已连续三个季度在财报中呈现积极趋势。从一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转正、毛利率显著提升,到二季度的低双位数增长和云服务增长,再到该季度继续增长,表明该项业务正在持续向好。

  目前,腾讯云已经打造出以云计算、数据库、音视频、安全、大数据、AI等技术能力为基础的产品创新体系,以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同时,腾讯云的合作伙伴生态持续扩大,现与11000家合作伙伴共同服务超过200万家客户。

  长期投入国际市场,海外业务连续三季双位数增长

  通过内循环和AI技术推动核心业务增长的同时,腾讯持续推进海外战略布局。以游戏业务为核心,腾讯在海外营业收入强劲增长,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财报显示,本季度腾讯国际游戏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至133亿元,这是其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同时也创下了年内季度收入新高。

  除了长期受欢迎的《PUBG MOBILE》之外,《VALORANT》、《胜利女神:NIKKE》和《Triple Match 3D》等也在推动国际市场收入的上升,成为腾讯游戏全球化的新动力。此外,受益于在国际市场的长期投入,腾讯不断深度融入全球游戏生态,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不同市场取得多元化发展。

  与三季度腾讯游戏460亿元的收入大盘相比,本季海外游戏收入占比达29%,强化了其作为腾讯游戏“第二增长曲线”的角色。此外,本季腾讯本土游戏市场收入同比增长5%到327亿元。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6/c1004-40119438.html

“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论坛在港举办 聚焦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香港11月15日电(记者孟佳)香港特首政策组、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15日在特区政府总部联合主办主题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香港的机遇与担当”的“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海内外嘉宾一同探讨中国高质量发展以及香港在其中的角色。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说,香港具备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在保持高度国际化的同时,将更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作出贡献,为经济注入动能。

在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方面,李家超表示,香港会“以产业导向”为政策,通过体系建设,推进“以结果为目标”的新管治文化,将“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郑雁雄致辞说,香港要在变局中开创新局,很大程度取决于勇于识变应变求变,取决于自身发展理念的更新,取决于能否以高质量发展驾驭世界变数、实现香港着数、推动由治及兴。

他对香港发展提出五点希望: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坚持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共享发展,以更大力度排解民生忧难。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邓中华发表主旨演讲,对香港更好发展、谱写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提出四点建议:充分发挥香港专业服务优势,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充分发挥香港科技科研优势,助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助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助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特首政策组组长黄元山在论坛上表示,希望论坛可为香港如何把握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带来新的启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具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区位优势,又有金融、贸易、航空、物流等方面的产业优势。香港可以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内地共办经济园区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推进制度性开放。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余永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等20余位嘉宾作演讲。特区政府官员、中央驻港机构负责人、海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和商界人士等约400人参加论坛。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5/c1004-40119054.html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自主品牌飞速崛起 新能源汽车热销引领市场新潮流

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国家层面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指引加大,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在9月车市销量实现“双增长”的基础上,10月车市成色十足,汽车销量再创当月历史同期新高。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1至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401.6万辆和239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和9.1%,汽车产销量保持稳步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10月,进入金秋十月,多地车展与促销活动火热进行,各大车企新车型持续发布,进店客流显著增加,进一步拉动汽车消费。继重迎“金九”旺季之后,10月车市热度继续,汽车销量与9月基本持平,环比略降,同比较快增长,“银十”成色十足。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介绍,10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89.1万辆和285.3万辆,产量环比增长1.5%、销量环比下降0.2%,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3.8%,汽车产销量继9月后再创当月历史同期新高。

在中国汽车市场中,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重要的变革,不论是生产、批发、库存,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在经历着快速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

根据乘联会近日发布的10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从生产角度来看,尽管市场竞争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企业生产极其谨慎,但整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汽车尤其引人瞩目,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6%。相比之下,豪华品牌和合资品牌生产则分别同比下降了15%和13%,由此可见,在当前汽车市场环境下,自主品牌汽车正在逐渐崛起,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

其次,从批发角度看,10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44.5万辆,同比增长11.3%,而自主车企批发147.2万辆,同比增长26%。这表明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也在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超过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新能源和出口市场的拉动,10月厂商销量创出当月历史新高,显示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大潜力和生命力。

在库存方面,由于厂商生产增产较快,而零售回暖平稳,推动了渠道库存增长。在持续去库存的同时,厂商与渠道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尤为出色。10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91.9万辆,同比增长27.5%,环比增长13.8%;批发销量达到88.3万辆,同比增长30.1%,环比增长5.7%。这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正在快速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

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表现也十分亮眼。10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1.2万辆,同比增长8.2%,占乘用车出口28.6%,显示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预示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将更加多元化、环保化。同时,出口市场的扩张也表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大。

展望11月,陈士华表示,近期多地车展与促销活动火热进行,各大车企新车型持续发布,进店客流显著增加,进一步拉动了汽车消费。伴随国家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加之地方购车补贴、促销活动等措施延续,四季度汽车消费有望持续增长。

乘联会也分析指出,11月的冷空气逐步加力,借助“双11”电商大促浪潮,购车需求会逐步释放。随着进入冬季天气转冷和秋收完成,农村地区的购车热情会逐步释放,新能源车和中低端燃油车市场也会逐步升温。随着共同富裕的政策推动,县乡市场出行需求规模潜力巨大,推动年末车市逐步走强。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5/c1004-40118574.html

2023中国汽车软件大会于上海嘉定举办

近日,2023中国汽车软件大会在上海嘉定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聚软件之力,创数智未来”为主题,共设置了“1场大会论坛+4场主题论坛+5大亮点发布及同期活动”,聚集了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企业领袖、产业链上下游精英、专家学者共计500余人,围绕智慧车联、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汽车操作系统等行业热点、重点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2023中国汽车软件大会不仅是一场汇聚了全球汽车软件行业精英的顶级盛会,也是一个为软件领域从业者量身定制的交流与沟通平台。

本届大会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会”)主办,中汽协会下属单位中德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中心、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共同承办,中汽协会软件分会、中汽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基础软件分会协办。作为官方媒体,汽车纵横全媒体对本届大会进行全方位报道,主流媒体同步对本届大会进行深度报道。

随着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汽车软件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从国家层面来看,对“软件创新,软件赋能”的重视程度也日渐增加。早前,国家就提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工信部等政府部门也为汽车软件发展推出了系列相关举措。这为汽车软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大环境。

但另一方面,当前汽车软件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例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等。在此背景下,举办一场高水平的中国汽车软件大会对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创、共建、共赢,打造数智新未来

在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下,汽车软件已经成为汽车技术革新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对于我国汽车产业而言,提升汽车软件技术和服务能力,已成为实现进步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11月3日上午,以“聚软件之力,创数智未来”为主题的大会论坛聚焦于汽车软件最新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从智慧车联、基础软件、软件开发应用和汽车工业软件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世界数字经济组织、达沃斯世界数字经济合作论坛主席李晶,上海市嘉定区副区长曹发山,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冯冠霖分别在会上致辞。论坛由中汽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主持。

“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李晶表示,汽车软件的创新将推动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智能出行提供更多可能性。中国汽车软件大会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有助于加强汽车软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曹发山致辞时表示,“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上海嘉定将继续高举“汽车嘉定”旗帜,主动顺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发挥重大战略赋能、产业生态完备、政策效益叠加等优势,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核心承载区和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

付炳锋代表中汽协会向行业发起了三个倡议:一是坚持机制共创,促进“产、学、研、用、金”高水平联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协会平台作用,广泛汇聚国内外汽车行业力量,深入推进汽车软件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二是坚持生态共建,跨界协同,以“芯片+操作系统”为核心,以跨产业基础平台为载体,构建开源开放、合作共享、网状互联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三是坚持合作共赢,深化汽车软件领域的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促进不同路径、商业模式、技术包容等方面互鉴互享,实现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当前,汽车软件正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拥抱开源是大势所趋,开源的力量将推动汽车软件更快、更好发展。”冯冠霖表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一直秉持开放、共享、创新的理念,推动开源软件发展。

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车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两位学界权威,为智能网联汽车及工业软件如何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重要建议。

钟志华表示,汽车软件发展需要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需要多学科跨行业协同。汽车软件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在发展过程中,既需要系统地谋划,也需要以点带面,还需要换道超车。他认为,加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建立“政、产、学、研、用、金”六个领域的协同攻关机制,是共同推进汽车软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对于如何高质量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李克强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的谋划,抢抓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智能化的窗口期;二是要聚焦卡脖子问题,促进前瞻、共性及平台等核心技术研发;三是加强行业合作,打造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四是践行“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技术趋势开创者与引领者;五是需要研究符合国家安全和产品规模化认可的相关规范、技术标准,实现汽车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真正意义上提升中国标准。

关于如何构建汽车软件生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软件分会理事长、中汽创智首席执行官李丰军则是对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四条对策:一是软件公司一定要提升自己产品的创新力,同时加大与“政、产、学、研、用、金”六大领域的合作;二是通过行业组织不断推动软件标准的制定,构建生态体系;三是建立评估和遴选体系,避免行业内扎堆内卷;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例如派出企业里的技术骨干进行汽车软件和基础软件共性技术的在线授课。

大会论坛期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基础软件分会副秘书长陈俊伊以《行业聚力,参考架构2.0引领软硬融合生态》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汪俊君、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汽车和交通运输行业副总裁张先宏、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 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斌、苏州智行众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宏伟和莱科德信息科技中国CTO孙川翔则以本企业为例,就当前汽车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软件领域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

三大“开源”、两大发布,共建软件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2023中国汽车软件大会还举行了多项同期活动,重磅发布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和行业共识。

会上,中汽协会正式发布《中国汽车工业软件发展建设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据悉,《白皮书》由优秀企业代表和专家共同参与编制和评审,从多维度分析了行业趋势,总结了我国汽车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汽车工业软件当下使用、未来场景和人才规划作出了前瞻引导。《白皮书》的发布,将进一步推进工业软件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凝聚行业智慧,实现汽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升级再造,助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更高质量发展。

软件赋能网联生态,是智能网联和智慧交通的灵魂。本届大会上,新一代车路协同开放路侧操作系统“同道”OS操作系统正式发布。该操作系统是针对目前车路协同缺乏操作系统,并且核心软硬件被国外垄断的情况,由上海国际汽车城和合作伙伴一起,基于“双智”试点研发了可适配国产处理器和软件生态的路侧操作系统,支持多模态的生态开发,为后续的开放应用生态建立了实质性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软件开源生态平台启动仪式、《中国车用操作系统开源共建计划》签约仪式及《自动驾驶开源生态共建》签约仪式三个与“开源”有关的仪式也在本届大会上同台举行。其中,中国汽车软件开源生态平台启动后,将携手全球的开发者、使用者、合作伙伴共筑一个有生命力的开源社区,积极推动中国汽车软件行业规范及标准化水平建设,共同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产品化落地应用,打造开源共建、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汽车软件产业崭新生态。

产业各界携手,共建软件发展新生态

当前,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推动汽车和智能终端加速融合。以汽车与智能终端互联、数字车钥匙等为代表的智慧车联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汽车正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如何促进多方协同发展,避免生态碎片化和推进技术标准的统一,成为汽车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月3日下午,大会同步举行了四个主题论坛。

在“融合创智,智联未来”主题论坛上,一汽研发总院软件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吕贵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副主任果敢,上海嘉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谢平生,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融合通信系统部总经理程宝平,华为终端BG智慧出行总经理徐镜进,德赛西威车联网事业部研发总监朱世勇,上海银基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特别助理汤驰,超群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资深产品经理林海燕,博通无线链接事业部总监沈震栋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与此同时, ICCE产业创新实践奖颁奖仪式也在本次论坛上举办,共19家企业获得了此奖项。付炳锋在本场论坛上发表了精彩致辞,智慧车联产业生态联盟副秘书长任锋主持论坛。

在“汽车操作系统‘芯’发展”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汽车产业深度变革对车载芯片与车用操作系统的机遇和挑战,并共享了核心部件的研发成果和经验,为产业发展贡献诸多智慧力量。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主任罗蕾,蔚来汽车SkyOS首席架构师、数字架构资深专家罗金华,国汽智控联席CEO丛炜,中汽创智平台软件开发部副总经理严俊杰、普华基础软件副总经理兼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晓先、经纬恒润产品线总监杨强,芯驰科技产品与市场总监张曦桐,中科创达智能汽车事业群第一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凯,芯旺微电子产品总监卢恒洋等均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上海国际汽车城 (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潘晓红和中汽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深度参与并在该论坛上致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主持了本场论坛。

“智能重塑生态,软件赋能转型”和“共启汽车工业软件新征程”两个主题论坛也同期举办,与会嘉宾共同聚焦“软件定义汽车”推动构建汽车智能化新生态、汽车工业软件在推动汽车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其中“智能重塑生态,软件赋能转型”主题论坛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蔚来汽车有限公司高级总监黄亮、零束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平台及解决方案总监承建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软件平台部部长崔爱国、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蔡建永、德勤中国管理咨询总监周全、大陆集团车联网与架构事业群中国区首席工程师丁大宇、易特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虚拟化技术专家叶舒、苏州智行众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耿、科世达(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开发四部部长程晖做了主题演讲。李丰军在该论坛上致辞。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区副总裁、中德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中心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张琳主持论坛。

而在“共启汽车工业软件新征程” 主题论坛上,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建勋、上海适途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技术副总方文华、武汉天喻软件有限公司汽车行业资深顾问专家黄河、湖南迈曦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崔向阳、北京科思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敬伟峰、新迪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TO陈志杨、大捷智能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建业、倍睿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功能安全产品总监戴兵和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MO罗伟光从不同角度对如何加快软件国产化步伐、提高自主可控能力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据悉,本场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软件分会执行副秘书长尤强主持。

软件创新,为汽车赋智;软件应用,为企业赋值;软件融通,为产业赋能。2023中国汽车软件大会,强调政产学研用金高水平联动、生态共建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和发展。在当日傍晚,2023中国汽车软件大会落下帷幕,大会期间发布的重磅成果和业内嘉宾分享的重要见解,将持续在中国汽车软件推进“强魂”行动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source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15/c1004-40118543.html

让更多农民乐享出游(快评)

  农忙得闲了,兜里有钱了,出行方便了!如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的消费新时尚。   从“攒钱建房”到“花钱看景”,从“背上背篓赶集”到“带上行李出游”,农村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正是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生动写照。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基础设施...